25家车企集体缺席,豪车隐秘消失,成都车展冷清背后真相
25家车企缺席,成都车展冷暖两重天
8月底的成都,本来是个热闹的时候。往年这个时候去看车展,像赶庙会——新车亮相、技术发布、媒体长枪短炮。今年一进场,却有点空落落的感觉。朋友阿斌说:“不像以前啊,好多熟面孔都不见了。”翻了下名单,保时捷、雷克萨斯、宾利、劳斯莱斯……这些名字平时在二环高架上见得比在展馆里还多,这回统统没来。加起来,总共有25家品牌集体“失踪”,尤其豪华阵营缺口最大,让人忍不住琢磨背后的门道。
反倒是几家自主大厂气势很足,比亚迪直接包下9号馆,而且已经连续两年这么干;奇瑞和长安也各占据一个核心馆位。我路过比亚迪那边,人挤得手机信号都卡,他们工作人员还拿着扩音器喊试驾排队时间,说下午三点以后才有位置。这种冷热对比,就像摆在眼前的一面镜子,把行业里的权力转移照得清清楚楚。
其实苗头早就有了,两年前开始,不少品牌就把新品发布搬到车展开幕前自己单独搞活动。有一次我去参加某品牌的预览会,连酒店机票都是他们包的,可第二天正式开幕那场,他们只是象征性地留了个小摊位。今年更干脆,一些牌子直接不来了。一位做市场策划的小刘跟我吐槽:“光搭建费和运输费,加上人工,一次下来就是七八百万,还不算请媒体吃饭喝酒。”而且现在价格战打成这样,多卖一台亏一台,对那些销量掉得厉害的厂商不如省下钱去搞精准营销,比如找几个头部主播直播带货,比蹲在展会上等人流划算多了。
成都这种A级车展,其实一直偏销售导向。我记得前年逛的时候,有豪华品牌销售现场给客户算首付,还送油卡,但成交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。而对于那些本来就不是走量路线的大牌,这种氛围吸引力越来越低。有邻居老周去年买了一辆进口SUV,他说当时根本没考虑去看车展,“去了也是看看热闹,该谈价还是要到4S店谈”。
至于豪华阵营这次集体隐身,也不是突然之间。今年第一季度,中国百万级别车型销量腰斩了一半多,我表哥原本打算换辆保时捷Panamera,新政出来后裸车价直接涨十万,他立马改口:“这钱够装修厨房加地暖了。”再加上新能源高端车型崛起,那些靠“面子消费”撑起来的传统豪牌压力山大。不止一家二线豪华已经缩减经销网络,有些城市甚至撤柜关店。我认识的一名售后技师,上个月刚被裁员,他说老板让他回老家等通知,其实心里明白可能不会再叫他回来。
与此自主品牌正在接管舞台。这次鸿蒙智行第一次把“五界”全系拉到一起,占据3号馆核心位置,小米汽车也来了近千平米的大摊位,还有理想、蔚来也扩大面积。我站在理想的新款旁边听两个年轻爸爸聊天,一个问另一个:“你觉得这悬挂软吗?”另一个笑着回答,“我媳妇坐过之后晕不了,就说明调校成功。”这种贴近家庭用车体验的话题,在过去外资唱主角的时候很少听到,现在却随处可闻。
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”,以前能整馆包下来的,是大众丰田们,如今换成国产龙头。这不仅仅是风水轮流转,更像是一场长期积累后的爆发——从底盘平台、电驱系统,到软件生态和用户运营,自主厂商摸准了国内消费者胃口,也敢砸钱堆配置。例如奇瑞新推出的一款混动SUV,据群友测评,它低速电驱模式特别顺滑,在拥堵路段几乎察觉不到切换震动,这类细节过去常被忽略,现在却成了卖点之一。
走出场馆的时候,我碰见隔壁修理铺老李。他今年只接过一次超跑维修单,说零件等足足两个月才到货。“生意不好做啊,以前天天有人催配件,现在都是新能源电机刷程序。”他说完抬手指向远处灯火通明的自主品牌展区,“你看,那边才是真热闹呢”。这一幕,比任何新闻稿都直白地说明问题:谁正当红,谁暂避锋芒,全写在人潮与空地之间。
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