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子结了30年!墨菲炮轰奥沙利文:球技是神,但不是合格大使
有些梁子,一旦结下,能跟你家孩子的岁数赛跑,一晃就是三十年。
当肖恩·墨菲对着镜头,用一种平静到近乎冷酷的语气说出“我从未原谅过他”时,整个斯诺克圈安静了三秒,然后炸了。
他说的“他”,是罗尼·奥沙利文,那个顶着“火箭”名号,让无数人又爱又恨的家伙。
这事儿,可比今年大师赛半决赛上,火箭6-2把墨菲轻松送走那场球,要刺激一万倍。
说真的,听到这话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画面,不是墨菲现在这身西装革履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“魔术师”派头,而是一个12岁的小胖墩。
他满眼都是对斯诺克世界的憧憬,结果被一个大他六岁、已经光芒万丈的天才少年,劈头盖脸地羞辱了一顿。
那是什么感觉?
大概就像你把整个宇宙的梦想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,结果人家路过,嫌碍事,轻蔑地吹了口气,火苗差点就灭了。
这事儿发生在三十多年前,久远得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。
那会儿的火箭,顶着一头乱发,浑身散发着“别惹我”的气息,出杆快得像道闪电,是整个英伦三岛最烫手的新星。
而墨菲呢,还是个在青少年比赛里挣扎的小孩,一个循规蹈矩、梦想着有一天能站上克鲁斯堡舞台的好学生。
两个世界的人,就这么毫无征兆地撞上了。
墨菲没细说当年火箭到底骂了什么,但“辱骂”这个词,分量够重了。
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,来自偶像的否定,杀伤力比输掉任何一场决赛都大。
这根刺,就这么深深扎进了墨菲心里。
三十多年过去,他成了世锦赛冠军,三大赛全满贯得主,站在了这项运动的金字塔尖。
可这根刺,一碰还是疼。
时间能治愈很多东西,但刻在骨子里的屈辱感,它抹不掉。
最有意思的地方来了。
墨菲在采访里,把对奥沙利文的评价,硬生生劈成了两半。
一半是作为球员的“火箭”,他毫不吝啬地送上最高赞誉:“我惊叹地看着他所能做到的事情……他的能力是完全无与伦比的。”
这话没毛病,看火箭打球,你时常会怀疑牛顿是不是请假了。
那杆法,那思路,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简直就是斯诺克这项运动的“外挂”。
墨菲自己拼了老命才拿到4个三大赛冠军,而火箭手里已经攥着23个,正朝着前无古人的“8-8-8”神迹冲刺。
这数据,冰冷又霸道,足以让任何对手闭嘴。
可聊到另一半,作为斯诺克大使的罗尼·奥沙利文,墨菲的脸色就变了,评价几乎是负分滚粗。
这才是这次“炮轰”的真正核心。
墨菲觉得,奥沙利文,这个斯诺克界唯一的、真正的全球巨星,本可以凭一己之力,把这项运动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。
他提到了费德勒和德约科维奇,这两个名字简直就是“体育大使”的活教材。
他们在场上是王,场下是完美的代言人,用自己的形象、言行和影响力,把网球推广到了全世界。
而火箭呢?
墨菲认为他非但没这么干,反而“造成的损害同样多”。
这话够狠吧?
简直是往心窝子里捅刀子。
但这背后,恰恰是斯诺克这项运动多年来的巨大悖论。
奥沙利文是斯诺克的“金鹅”,他下的“金蛋”——收视率、话题度、票房——养活了这项运动的小半壁江山。
世界斯诺克巡回赛(WST)那帮大佬们,谁不知道火箭是个“刺头”?
他今天炮轰赛程太密,明天抱怨奖金太低,后天又嫌弃场馆的厕所不干净,甚至为了表达不满,故意放弃147打个146。
这种事要是换个人干,估计早就被罚款罚到破产,禁赛禁到退役了。
但他是奥沙利文,所以规则在他面前,有时候也得识趣地拐个弯。
就像墨菲说的,“当金鹅下金蛋时,你自然会受到不同的对待。”
这很现实,也很无奈。
所以你看,墨菲的失望,其实是两种价值观的火星撞地球。
他从小接受的教育,他的偶像史蒂夫·戴维斯给他树立的榜样,是“成为最伟大的球员,远不止是把球打好”。
你得是这项运动的守护神,是推广者,是一个无可挑剔的绅士。
而奥沙利文呢,他代表的是另一种活法:极致的个人主义和天赋至上。
我来这儿,就是为了打出最牛的斯诺克,至于你们那些商业互吹、媒体应酬,对不起,我没兴趣。
咱们能不能也站火箭的角度琢磨琢磨?
一个从小就被冠以“天才”之名,家庭经历过巨大变故,常年和抑郁症、心魔掰手腕的人,你非要他像个八面玲珑的外交官一样,微笑着去应付那些他打心底里厌烦的场面,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?
他的存在本身,他那些匪夷所思的击球,他那些戏剧性的退赛又复出,本身就是对斯诺克最大的推广。
他让这项有点暮气沉沉的绅士运动,充满了摇滚明星式的叛逆和不确定性。
没有奥沙利文的斯诺克,可能会更“乖”,但绝对会无聊死。
这就像金庸小说里的东邪和北丐。
墨菲更像那个循规蹈矩、一身正气的郭靖,觉得江湖要有江湖的规矩,大侠要有大侠的担当。
而奥沙利文,活脱脱就是那个亦正亦邪的黄药师,武功天下第一,却从不按套路出牌,我行我素,藐视一切条条框框。
你很难说谁对谁错,他们只是选择了不同的活法。
墨菲这番话,与其说是对三十年前那次“羞辱”的迟来复仇,不如说是一次积压已久的、关于斯诺克未来路线之争的总爆发。
他看到了一个本可以带领斯诺克杀出重围、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机会,却被奥沙利文的“任性”给挥霍了。
他觉得可惜,甚至心痛。
如果火箭能匀出十分之一的精力学学费德勒,斯诺克也许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。
但这出横跨三十年的恩怨大戏,其实没有赢家。
它只是把斯诺克这项运动的魅力与困境,赤裸裸地撕开给我们看:我们究竟是更爱一个完美的偶像,还是更爱一个有缺陷的天才?
是需要一个四平八稳的“大使”,还是一个能点燃全场激情的“摇滚巨星”?
答案可能谁也给不了。
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只要奥沙利文还在打球,只要墨菲还在追赶,他们的故事,就永远不会缺头条。
至于三十年前那个12岁男孩心里的那道伤疤,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,是不是真的有痊愈的一天。
评论区聊聊,这事儿,你站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