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达娱乐
1960年代苏联向我国索债,建国初期积欠的86亿债款最终如何偿还
辉达娱乐介绍
辉达娱乐介绍
你的位置:辉达娱乐 > 辉达娱乐介绍 >

1960年代苏联向我国索债,建国初期积欠的86亿债款最终如何偿还

1960年那年夏天,在中国的大地上传得沸沸扬扬,说是苏联的专家们突然收拾东西走人了,留下一堆还没搞完的工厂和工程项目,真让人心里揪着一股难受劲儿。

在河南、山东这些地方的农村,很多人肚子都空着,报纸上虽没提,但实际上国家还背着一大笔债务,事儿可不止一点点。

有人说这笔债大概86亿,但官方报告上写的只有52亿,到底这债是怎么来的?要怎么偿还呢?

1960年7月16日,苏联政府忽然发来一封信,说要把在华的所有专家全部撤走,还把几百份合作协议都撕了个粉碎。

这样一来,全国200多个正在建设的工程都停工了,工地上的机械无人操作,图纸上的技术没人能说明白,更让人急坏的是,苏联还不断催着要还债。

那会儿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厉害时期,乡下粮食吃不饱,城里物资都紧缺,老百姓都搞不懂,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要还那么多钱。

其实这笔债务的不简单,得追溯到抗美援朝那会儿,1950年朝鲜战争一爆发,中国就派兵去朝鲜参战了。

那会儿刚建国,新中国的武器装备还很落后,没得办法,只能向苏联求购。到1951年2月份,两边签了一份协议。

苏联拿出12.35亿旧卢布的武器贷款,说是打了半折优惠。可那些武器里面不少还是二战留下的,有的坦克上还带着弹痕呢。

到1953年战争一结束,中国一共欠苏联30多亿的军备款,本来说好打个折,折成一半,变成15亿。

到了1960年,中苏关系变差,苏联不再承认之前的折扣,要求按原价偿还。结果,这笔债务一下子多出了不少。

除了战争中欠的钱之外,还有一笔特殊的债务,那就是1956年苏联从旅顺撤军时留下了一大堆武器装备。

有人说这些东西价值十亿,想让中国买下来,毛主席派人去检查一番,结果发现其实不值那么多。

为了赶紧收回旅顺港的主权,他们还是忍痛答应了,最终以9.8亿成交。这笔钱买来了64架轰炸机、357辆坦克这些真真切切的装备。

苏联专家撤走之后,又冒出新麻烦,把那200多个停工项目的亏损也都算进了债务里。

本来承诺免费提供的技术和专家费用,现在都变成中国要出钱了,合计下来也有30多亿,几笔账算算,就出现了后来传说的86亿。

李先念1963年的报告显示,到1962年底,咱们总共欠苏联57.43亿,已经还了52.89亿,还剩4.54亿,可为啥差这么大呢?

原先86亿这个数字,把所有款项都算上去了,而政府的报告里只列了实际借款加利息,这笔债到底该怎么偿还,成了领导们面前的一个难题。

1960年北戴河会议那会儿,气氛紧张得不行,周恩来总理算了一笔账,说要快的话也得十年才能还完。

毛主席一听,笑着说,延安那会儿那么难,吃辣椒都挺过来了,现在条件好了,要收紧裤腰带,五年之内一定得还完。

这个决定在那会儿引起了不少争论,有人觉得挺冒险的,担心老百姓扛不住。不过毛主席自己有他的打算,他说这是为了保护国家的主权和名声。

就在这会儿,苏联的赫鲁晓夫提出个所谓的“好意”——他说愿意借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蔗糖,想帮忙渡过这段难关。

不过,这份“好意”也不是毫无条件的,苏联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听他们的话,跟着他们走。周恩来代表中国婉转拒绝了,表示不打算再欠新债。

1961年3月,经过一番商量,苏联答应把10亿卢布的贸易逆差在五年内归还,而且不收利息。这么一来,还债的压力就减轻不少。

不过,中国还是决定提前还债,李先念的报告里写到,1963年国家用于还债的支出有6.5亿元,而对外提供的援助却达到了9.6亿元。

这体现出中国在困难时期还坚持援助他国的精神,真让许多人感到非常振奋和钦佩。

还债的日子挺难熬的。国家决定用农副产品来偿还债务,从1960年秋天起,乡亲们在全国各地的农村都纷纷行动起来。

河南的农民把最好的苹果、梨子挑出来,装上车往北运,湖北的村庄里,家家户户把鸡蛋攒起来,交给供销社。

郑州的肉联厂每天都在宰猪,老乡们还以为要发肉票呢,没想到都运去了苏联。最让人记忆深刻的,还是收狗皮那事。

为了给苏联生产防寒服需要大量狗皮,全国都开始收购土狗,那段时间,农村里几乎听不到狗叫声了。

不过光靠农产品是远远不够的。苏联对产品的品质要求特别严格,比如鸡蛋必须过筛子,大小差太多的根本不行;猪肉也得挑瘦的和肥的,不合格的都得退回去。

更麻烦的是,1961年自然灾害变得更严重了,农产品的产量也跟着减少。这时候,另一个还债的“利器”就出来了——矿产资源。

中国有个叫可可托海的矿区,盛产稀有金属,这里的矿石变成了还债的主要手段。矿工们熬夜加班干活,把钨砂、锡矿运到苏联去。

后来统计得知,可可托海矿区的矿石帮忙偿还了大概40%的苏联债务。用矿产来还债挺划算的,因为不用消耗粮食,也省得担心吃不饱。

1962年,国家决定要加强矿产出口,这一年,《新疆日报》几乎每期都在报道有色金属出口的消息。

这样一来,省下了不少粮食,缓解了国内的饥荒。矿工们大概没想到,他们挖的不只是矿石,更是国家的脸面。

苏联专家一走,留下的麻烦事儿还得自己来处理。到了1961年8月,中国接手了苏联在大连和上海的验船处,事情也就这样接了过来。

这事儿可不轻松,以前全靠苏联专家摆布,中国的验船师们只能咬紧牙关,边学边干,硬着头皮上。

他们跟苏联签了个代理协议,把那些重要的证书交由苏联代发,剩下的事情自己搞。不久之后,中国的验船师们就可以自己独立操作了。

全国各地都在演这出戏。工厂里的技术员们盯着图纸不断琢磨,农民们则在研究新的种植方法。

大家心里都揣着一股劲头,想让苏联知道,中国离开他们也能挺过去。这种自给自足的精神,变成了那个年代最可贵的财富。

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,还债的速度竟然提前了,比原定的时间还要快。1964年12月,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把这个消息公布了。

欠苏联的14.06亿新卢布,已经还了13.89亿,剩下的1700万也快能还完了。到了1965年10月,最后那笔蔗糖贷款也全部清偿了。

12月3日,外交部长陈毅在会见日本记者时骄傲地说:“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毫无外债的国家。”

这消息一传开,整个全国的人民都欢喜不已,大家都觉得“既没有内债,又没有外债”成了当时最振奋人心的口号。

大家都觉得腰杆硬挺了不少,可很少有人知道,为了这一天,有多少人勒紧了裤腰带,多少矿工在井下拼命汗流浃背。

还清债务的意义不仅仅如此。靠这事儿,中国也搭建起了自己的对外贸易体系。

为了能多出口换外汇,各地都在改良种植和养殖的手艺。这些技术在改革开放之后发挥了巨大作用,变成了农民们的致富利器。

可可托海矿区积蓄的那些稀有金属开采技术,可以说是个宝贝。到了1987年中美谈判的时候,这些技术资料为中国争取了不少有利条件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,这段经历坚定了中国走自主创新、独立发展的决心。从那时起,中国就再也没有仰赖国外的援助来搞基础建设了。

这种骨气和底气,变成了中国后来经济飞速发展的精神支柱。想想当初的那段历史,86亿和52亿的争论,现在也不那么关键了。

关键在于,当中国最艰难的时候,咱们守住了尊严和主权。老百姓虽然不一定清楚那些债务有多少,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为国家撑起了腰杆。

有人拿出家里的鸡蛋,有人在矿里熬夜加班,还有人在实验室里拼命突破技术难题,正是这些凡人的辛勤付出,才让咱们中国还清了那笔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债务。

这段往事告诉咱们,困难其实并不可怕,只要大家齐心协力、同心协力,就没有翻不过的沟坎。

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债务危机,最终成了我们靠自己奋斗的开端。或许,那段艰难岁月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,就是这份坚韧和自立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