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,我军损失了4名高级将领,一人可授元帅,两人可授大将
抗战结束后,全国人民未能迎来长久期盼的安宁,随即陷入了内战。1946年6月,国民党方面挑起全面冲突,我军不得不做出反击,这标志着人民解放斗争的全面开始。
解放战争初期,我军兵力相对较少,且武器装备相较于国军处于劣势,因此采取了战略防御态势。1946年,我军遭遇了重大挑战与困境,形势极为严峻,在此期间不幸失去了四位高级指挥官,其中一位原本有望晋升为元帅,另外两位则具备成为大将的资格。
【新四军军长叶挺】
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,也是新四军的关键领导者,他在我军历史上被誉为杰出的军事与政治人物。叶挺拥有丰富的革命经历,早在参与北伐战争时,他就已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,成为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。他领导的“独立团”,为第四军赢得了“钢铁部队”的美誉。
蒋介石与汪精卫背离革命道路后,叶挺毅然决定站在共产党一方,舍弃了原有的显赫职位与优渥待遇。他投身革命,参与了南昌及广州的起义行动。鉴于当时革命力量相对薄弱,这些起义未能成功,叶挺随后在海外度过了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活。在这段期间,叶挺并未放弃革命事业,持续与我党保持联系,坚决拒绝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为伍。
抗战期间,国共两党合作抗日,叶挺在毛泽东的扶持下,出任新四军军长,指挥南方八个省份的红军游击队进行战斗。在皖南的一次突发事件中,国民党反动势力设伏袭击新四军,叶挺在与敌方交涉过程中不幸被捕。在被囚禁的日子里,叶挺坚决抵制了蒋介石的各种威逼和诱惑,拒绝与其同流合污。在狱中,他创作了《囚歌》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决心。
抗战终于结束,经我党不懈努力,国民党方面释放了叶挺。然而不幸的是,1946年4月,叶挺在乘飞机前往延安的过程中遭遇空难,不幸身亡,这使我军痛失一位重要将领。
【八路军120师政委关向应】
抗战期间,八路军设有三个核心师部,其师长及师政治委员均具备深厚的革命背景。至1955年军队大规模授衔之际,这三个师部的6位正副师长里,有5位荣获元帅军衔。120师的政治委员关向应,与师长贺龙同级,这足以表明他的资历相当深厚。
1925年1月,关向应便已投身共产党,成为早期成员之一,并在党内军事领域占有一席之地。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,他历任红军第三军政治委员、第二军团副政治委员以及第二方面军政治委员等要职。
关向应在我军中担任的重要职位,彰显了其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他与贺龙携手,共同开拓了晋西北根据地。面对极端艰难的条件,他持续辛勤工作,导致身体状况逐渐恶化。鉴于此,他于1941年前往延安进行疗养。遗憾的是,1946年7月,关向应因病去世。
【军中猛将罗炳辉】
罗炳辉源自云南彝良的一个贫困汉族家庭,自幼历经坎坷,饱受当地土豪劣绅的欺压。自小,罗炳辉便展现出不屈不挠的个性,他不愿逆来顺受,勇于对抗不公,时常因此使自己处于险境之中。
成年之后,罗炳辉目睹了军人如何有效震慑恶霸,这让他产生了加入军队的念头。经过诸多努力与挑战,罗炳辉最终成功在云南唐继尧的部队中成为了一名士兵。
罗炳辉以坚韧不拔和作战时的英勇无畏赢得了唐继尧的青睐,随后成为他的随行护卫。按理说,凭借唐继尧对他的信赖,罗炳辉本可轻松谋取一个小官职,但这对他来说并非难事。
罗炳辉出身贫寒,目睹唐继尧生活奢华无度,且忽视基层士兵的福祉,对此类军阀行径心生反感,决定愤然离开。
在朱德的感召下,罗炳辉投身共产党,跻身红军将领行列,对赣西革命根据地的稳固与拓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他曾任红九军团指挥官,面对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挫败,罗炳辉带领红九军英勇奋战,开辟出一条突围之路,毅然强渡湘江,展现出非凡的勇武,最终与中央红军顺利汇合。
抗战时期,罗炳辉在华中地区指挥新四军进行抗日斗争,与陈毅携手合作。皖南事变发生后,罗炳辉率领队伍转战游击战场。在长期的抗战岁月里,他身体健康受损,最终因高血压病情恶化而一度失去意识。
1946年6月,罗炳辉指挥部队成功消灭了占据枣庄的国民党军队,这场战斗意义重大。它有效阻止了国民党军队的北上进程,为我军向东北地区推进争取了宝贵时间,同时破坏了国民党意图打通津浦线的战略部署。在同一月份,罗炳辉不幸因突发脑溢血去世,终年49岁。
【重伤牺牲的谢祥军】
谢祥军乃红四方面军培育的高级军事指挥官,于1930年投身红军,历任团长等要职。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,谢祥军腿部不幸遭受重创,伤势颇为严重。因医疗物资匮乏,伤口未能得到妥善处理,逐渐恶化至溃烂状态。为避免病情危及生命,医生决定采取截肢手术作为治疗方案。
谢祥军得知自己面临截肢的消息后,他深知腿对于军人的重要性,立刻向军长罗炳辉及医疗人员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,坚决表示宁愿牺牲生命,也不愿接受截肢手术。幸运的是,谢祥军得到了医生的精心治疗,最终成功康复。
解放战争时期,谢祥军出任华中野战军第十师师长。1946年,苏中战役打响,谢祥军率领第十师多次击败敌军,在粟裕的指挥下,赢得了显著的战斗胜利。
1946年10月,国民党派遣其精英部队整编74师进入苏中地区,采取三路协同作战的策略,意图攻克涟水城。面对这一严峻形势,谢祥军亲自前往战斗最前沿,直接参与指挥工作。他在前线指挥所旁边,使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对岸敌人的动态时,不幸被敌方狙击手的子弹击中,因伤势过重而不幸牺牲,生命定格在了32岁。
【结语】
1946年期间,我军遭遇重大损失,多位高级将领不幸牺牲,除已知的谢祥军、罗炳辉、关向应和叶挺之外,还有其他将领如吴大明、李兆麟等,由于人数众多,在此不便一一详细列出。
若1955年全军授衔仪式中有以下四位高级将领的参与,叶挺无疑会被授予元帅军衔,鉴于他是人民军队的奠基者及新四军军长,仅凭这两项贡献已足够。至于关向应与罗炳辉,两者均为拥有深厚革命背景的红军高级指挥官,若参与授衔,关向应至少可获得大将军衔,而罗炳辉则有可能被授予大将军衔或上将军衔。
与叶挺、关向应、罗炳辉相比,谢祥军的军事背景相对不那么深厚,但他的职业生涯后来取得了显著进展。到了解放战争初期,他已晋升为纵队司令员。基于这样的成就,在1955年的军衔授予仪式上,他本有资格被授予上将军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