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达娱乐
1937年,得知南京大屠杀后,毛主席和蒋介石的不同反应
辉达娱乐介绍
辉达娱乐介绍
你的位置:辉达娱乐 > 辉达娱乐介绍 >

1937年,得知南京大屠杀后,毛主席和蒋介石的不同反应

#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#

血债如何偿?

两个男人的不同选择

1937年12月13日,南京城里尸横遍野。

30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水,消息传到重庆和延安时,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反应完全不一样。

一个拍桌子骂娘,一个在窑洞里沉思。

同样是中国人,同样听到这个噩耗,为什么反应差这么多?

蒋介石:拿钱砸出来的愤怒

蒋介石当时就炸了。

1938年1月22日,他在日记里写:"倭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,彼固陷入深淖进退维谷,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。

这话说得咬牙切齿。

作为国家元首,他能第一时间拿到各种情报,政府官员的汇报,西方记者的照片,甚至日军自己拍的那些变态照片,全都送到他桌上。

看到那些照片,蒋介石气得手都在抖。

一个半月后又在日记里写:"敌军残杀我南京附近之壮丁殆尽,痛极。

但光生气有什么用?

蒋介石马上行动了。

他给政治部部长陈诚下命令:搜集日本鬼子的暴行证据,出版中外文宣传资料,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帮畜生干了什么。

更狠的是,蒋介石掏出15000元,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,资助英国记者田伯烈出版《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》。

这本书后来印了好多册,发到前线给士兵看,就是要让大家记住这个仇。

说白了,蒋介石就是要用钱砸出个国际影响力来。

你日本人不是要面子吗?

我就让全世界都看看你们的丑恶嘴脸。

毛泽东:信息滞后反而成了优势

延安那边情况完全不同。

虽然共产党的《救国时报》和《新华日报》都报道了南京的事,但这些消息根本传不到陕北。

日军封锁得太严,战时通信又困难,毛泽东他们对南京的具体情况几乎一无所知。

这听起来很倒霉,但反而给了毛泽东更多思考时间。

延安专门成立了"时事问题研究会",编了《时事问题丛书》,派人到各地收集资料。

就是通过这种方式,毛泽东才慢慢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的详细情况。

等他掌握了这些信息,正好在写《论持久战》。

南京的惨剧不但没让他绝望,反而成了他理论的重要素材。

毛泽东分析得很透:敌人越野蛮,越说明他们内心虚弱。

你想想,如果日本人真的很强大,为什么要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?

1939年10月,毛泽东在《研究沦陷区》里明确提出:要系统研究沦陷区里敌人干了什么,将来要干什么。

这个思路比单纯的报仇雪恨要深刻得多。

信息渠道决定反应模式

两人反应不同,根本原因是消息来源不一样。

蒋介石坐在重庆,各种情报汇总到他那里。

政府机构的报告,西方记者的一手资料,甚至日军内部流出的照片,他都能看到。

这种信息优势让他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,但也让他的反应更情绪化。

1938年上半年,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弄到了好几套日军自己拍的暴行照片。

蒋介石看了这些照片后,气得说不出话来。

毛泽东那边就不同了。

延安消息闭塞,《救国时报》12月20日就报道了日军暴行,《新华日报》1月份也发了多篇文章,但这些报道都传不到陕北。

这种信息滞后看起来是坏事,实际上给了毛泽东冷静分析的机会。

等他通过"时事问题研究会"了解到详细情况时,已经过了情绪化的阶段,能够理性地把这个事件纳入更大的战略框架里。

南京是怎么丢的?

要理解两人的反应,得先搞清楚南京是怎么丢的。

淞沪会战败了,这是一切的开始。

国军投入70万人,日军30万,结果还是败了。

日军在杭州湾登陆,前后夹击,国军只能全线撤退。

上海一丢,南京就成了孤城。

三面环山,背靠长江,地形对守军极其不利。

敌人可以从三个方向攻击,守军只有一条退路。

国防会议上,李宗仁主张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,白崇禧甚至写好了建议书。

这些老将军不是怕死,他们是用军事眼光看问题,知道守不住。

但蒋介石不能这么做。

首都陷落意味着什么?

在国际上就等于承认失败。

南京还是孙中山的陵寝所在地,怎么能轻易放弃?

这时候唐生智站出来了,慷慨激昂地说要死守南京,与敌人拼到底。

李宗仁当场就冷笑:"孟潇,你了不起啊!

唐生智这个人挺复杂的。

湘军出身,参加过辛亥革命,北伐时表现不错,但政治斗争中老是失败。

对他来说,南京保卫战可能是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。

可惜理想和现实差得太远。

唐生智接手的是什么部队?

大部分是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残军,伤亡过半,士气低落。

名义上15万人,实际能打的没多少。

更要命的是装备。

日军有飞机大炮坦克,中国守军连基本的重武器都缺。

这种条件下硬要死守,不是英勇,是送死。

大屠杀震惊了世界

南京陷落后,日军开始了疯狂的屠杀。

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城里,记录下了这些暴行。

斯提尔是第一个向西方报道真相的记者,他说这是"地狱中的四天","屠杀犹如屠宰羔羊"。

这些报道传到西方后,引起了巨大震动。

虽然各国政府在实际行动上很保守,但舆论上都谴责日本的暴行。

对中国来说,这种国际同情很珍贵。

虽然得不到实际军事援助,但道义支持能鼓舞士气,让人们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。

抗战初期,国内思想很混乱。

有人宣扬"亡国论",觉得中国必败;有人鼓吹"速胜论",以为很快就能赢。

南京陷落后,"亡国论"又抬头了。

毛泽东写《论持久战》就是要批驳这两种错误思想。

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反响,为他的理论提供了重要论据:敌人越野蛮,越暴露其虚弱本质;国际同情越多,越有利于持久抗战。

两种反应,一个目标

蒋介石的反应是"血债血偿",用宣传和国际舆论来回击敌人。

毛泽东的反应是"理论建构",把惨剧转化为抗战的理论资源。

两人方法不同,但目标一致:都要打败日本侵略者,为死难同胞报仇。

蒋介石更直接,更情绪化,符合一般人面对仇恨时的正常反应。

毛泽东更理性,更深远,体现了思想家的特质。

说到底,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思维方式。

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,中国既需要蒋介石式的愤怒来唤醒民众,也需要毛泽东式的理性来指明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