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国疯抢东大武器,以色列慌了,美俄坐不住了
以色列驻华外交官在公开场合抛出“希望东大施压伊朗”的言论,这位外交官的话语看似聚焦“中东和平”,实则字字指向东大的武器出口——尤其是伊朗传闻中计划采购的歼-10CE战斗机。在以色列看来,这不是简单的军贸交易,而是可能颠覆中东空中格局的“变量”。
以色列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。长期以来,这个在沙漠中崛起的国家凭借先进的空军力量维持着中东“空中霸权”:从F-15到F-35隐身战机,以色列空军的装备水平始终领先周边国家一代以上。在数次中东战争中,以色列正是依靠空中优势实现“以少胜多”,甚至在1981年千里奔袭伊拉克核设施,创造了“巴比伦行动”这样的经典战例。但如今,歼-10CE的出现让这种优势开始动摇。
作为东大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半多用途战斗机,歼-10CE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,可同时跟踪12个目标并打击其中6个,搭配射程超200公里的霹雳-15远程空空导弹,足以对抗美制F-16V甚至部分F-35的早期型号。更关键的是,它的性价比远超西方同类产品——单价约4000万美元,仅为F-35的三分之一。对于长期受制裁、空军装备仍以老旧F-14和米格-29为主的伊朗而言,歼-10CE堪称“雪中送炭”。一旦列装,伊朗空军将首次具备“超视距空战”能力,以色列战机再想如过去般“自由出入”伊朗领空,恐怕要掂量再三。
但以色列没料到的是,伊朗并非个例。埃及、沙特、阿联酋、塞尔维亚紧随其后,掀起了采购东大武器的热潮。
埃及的选择颇具象征意义。这个曾长期依赖美制武器的中东大国,近年来将目光转向东大:除了采购红旗-9BE远程防空导弹,还引进了翼龙-2无人机生产线。埃及军方的公开报告显示,红旗-9BE的部署让其防空范围扩大了3倍,可覆盖苏伊士运河至地中海的关键区域,而翼龙-2在打击恐怖分子据点时的精准度,远超美国MQ-9“死神”无人机。
沙特和阿联酋的动作则更具“战略转向”意味。作为美国在中东的传统盟友,两国曾是美制武器的“大客户”——仅沙特,过去十年就向美国购买了超3000亿美元的装备。但2018年卡舒吉事件后,美国以“人权问题”为由冻结多项军售,让沙特意识到“武器依赖”的风险。于是,东大的东风-21D反舰弹道导弹、红旗-9BE防空系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。有消息称,沙特部署的红旗-9BE已成功拦截过胡塞武装发射的巡航导弹,这让阿联酋也下定决心,斥资20亿美元采购同款系统。
塞尔维亚的选择则跳出了中东范畴。这个巴尔干国家长期面临北约东扩的压力,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,塞尔维亚加速了国防自主化进程。去年,6架东大翼龙-1E无人机和一套红旗-22防空系统抵达贝尔格莱德,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自到机场迎接,直言“这是国家主权的保障”。而近期传闻的歼-10CE采购计划,更是被解读为对抗北约战机威慑的关键一步。
五个国家,横跨中东、巴尔干,却在同一时间将目光投向东大武器。这种“集体选择”并非偶然,而是全球军贸市场格局重塑的缩影。
问题来了,东大武器凭什么从“跟跑者”到“规则改写者”?
美西方对东大武器出口的关注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“生意”范畴。在他们眼中,东大武器的崛起正在动摇其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军贸霸权。而这种动摇的底气,来自三个无法忽视的硬实力:
第一,性能说话:从“实战检验”到“技术反超”
东大武器出口的“破圈”,始于一次次实战中的亮眼表现。2019年印巴空战中,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歼-10CE(当时尚未正式命名,暂称“枭龙Block3”)与印度阵风战机正面交锋。在那场冲突中,歼-10CE凭借霹雳-15导弹的超远射程,在百公里外锁定目标并成功击落一架阵风,自身毫发无损。这一战让全球看到:东大战机不仅能打,还能打赢“西方王牌”。
红旗-9BE的故事则更具戏剧性。2013年,土耳其远程防空系统招标中,红旗-9BE以命中率98%的成绩击败美国“爱国者”、俄罗斯S-400,成为中标者。但最终,土耳其在美国施压下撕毁合同。然而,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——埃及在2021年宣布采购3套红旗-9BE,部署在西奈半岛;沙特则将其与美制“萨德”系统搭配,构建起“高低搭配”的防空网。军事专家分析,红旗-9BE的优势在于“全空域覆盖”:既能拦截200公里外的战机,也能击落低空突防的巡航导弹,甚至具备一定反导能力,而价格仅为“爱国者”的60%。
除了歼-10CE和红旗-9BE,东大的无人机更是“现象级产品”。翼龙-2在也门战场累计飞行超10万小时,彩虹-4在伊拉克打击极端组织时命中率达95%,这些数据让“东大无人机=高效低成本”的标签深入人心。如今,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装备东大无人机,连北约成员国波兰都在2023年采购了24架翼龙-1C。
第二,市场逆袭:填补空缺的“东大方案”
全球军贸市场曾长期被美俄垄断。2010-2020年,美国占比38%,俄罗斯占比22%,东大仅为5.2%。但俄乌冲突的爆发,让这一格局发生剧变。
俄罗斯受制裁影响,军工厂全力保障前线,对外出口大幅萎缩。2022-2023年,俄罗斯武器出口额同比下降40%,其中传统客户印度、越南的订单缺口达数百亿美元。而东大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:埃及原本计划采购的俄罗斯S-400防空系统,因俄方产能不足改为红旗-9BE;沙特放弃俄罗斯苏-35,转而谈判歼-10CE;就连塞尔维亚,也将原本向俄罗斯订购的无人机换成了东大翼龙-1E。
更关键的是,东大武器提供了“一站式解决方案”。小到步枪、装甲车,大到战机、航母(巴基斯坦054A护卫舰、泰国071E船坞登陆舰),客户可以根据需求“打包采购”,无需像过去那样从美国买战机、俄罗斯买防空系统、欧洲买雷达——这种“系统兼容性”,让许多中小国家趋之若鹜。
第三,政治底气:不附加条件的“平等合作”
与美西方军售“捆绑政治条款”不同,东大始终坚持“三项原则”:有助于接受国的正当自卫能力;不损害有关地区和世界的和平、安全与稳定;不干涉接受国的内政。这个原则,成了东大武器出口的“软实力”。
埃及采购红旗-9BE时,美国曾施压要求其放弃,理由是“系统不兼容北约标准”。但埃及军方回应:“东大从未要求我们选边站,只关心装备是否好用。”沙特在引进东风-21D时,东大也仅提出“不得用于进攻性行动”,未像美国那样干涉其石油政策。这种“尊重主权”的态度,与美西方“军售即控制”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。
正如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所说:“购买东大武器,我们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。”这种平等感,正是东大武器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信任的核心密码。
长期以来,以色列凭借美国的军事支持,在中东保持着“代差优势”:当周边国家还在使用二代机时,以色列已装备F-15;当伊朗用着射程300公里的导弹时,以色列的“箭-3”反导系统已能拦截1000公里外的目标。但东大武器的介入,正在缩小这种差距。
如果伊朗获得歼-10CE,搭配从东大引进的YLC-8E反隐身雷达,以色列的F-35隐身优势将大打折扣;而沙特、阿联酋部署的红旗-9BE,意味着美国第五舰队在波斯湾的行动不再“来去自由”。这种“平衡打破”的连锁反应,让以色列不得不向东大施压——毕竟,在他们看来,东大既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,也是可能改变力量格局的关键变量。
美西方的焦虑则更为复杂:
一方面,军售是其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支柱。美国通过军售控制了30多个国家的国防体系,俄罗斯则依靠军售维持与叙利亚、委内瑞拉等国的盟友关系。东大武器的崛起,直接冲击了这种“霸权工具”。2023年全球军售报告显示,东大市场份额已从2010年的5.2%升至12.8%,而美国从38%降至31%,俄罗斯从22%降至15%。
另一方面,东大武器的技术突破让美西方感到“技术垄断”被打破。过去,西方总以“东大武器技术落后”自居,但歼-10CE的有源相控阵雷达、红旗-9BE的反导能力、翼龙-3的洲际续航能力,都已达到或接近世界顶尖水平。更让他们警惕的是,东大在高超音速导弹、电磁炮等“下一代武器”领域的领先,可能让其彻底失去技术优势。
这种焦虑的集中体现,是美西方近期频繁炒作的“东大军售破坏地区稳定”论。但事实上,东大武器出口的国家中,埃及、沙特都是中东稳定的重要力量,塞尔维亚更是巴尔干的“和平支点”。相比之下,美国向沙特出售集束炸弹用于也门战场、向以色列提供精确制导武器加剧巴以冲突,才是真正的“拱火”。
从被嘲笑“只能出口步枪”到成为全球第三大武器出口国,东大用几十年时间证明:军事实力的提升,不仅在于自身强大,更在于能否为世界和平提供“新选项”。
以色列的焦虑、美西方的警惕,本质上是对“多元世界”的不适应。但历史潮流不可逆:当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,不必依附于某个霸权也能保障自身安全时,当“平等合作”取代“控制与被控制”时,一个更公平、更稳定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。
东大用“慎重负责”的态度告诉全球:和平不是奢侈品,而是可以通过平等合作实现的目标。而这,或许就是东大武器出口最深远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