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票涨价掏空钱包,多数企业却在亏钱,谁是唯一赢家?
一张往返机票干掉半个月工资,这12天拼出来的超长假期,感觉自己就是个会移动的钱包。
朋友圈里全是各地的人山人海,一片火热。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也确实烫手,说铁路预计就要送走差不多2.19亿人次,比去年同期还多。民航航班量也在涨。数字一片大好,每个人都洋溢着消费的喜悦,似乎整个旅游业都在这个黄金周里赚得盆满钵满。
可真要是这样就好了。
你看航空公司,机票价格理直气壮地往上涨,连选个座都要额外掏钱,一点不含糊。你以为他们赚翻了?翻开上半年的财报一看,大面积的亏损,相当扎眼。宏观环境、成本波动,随便一个浪头打过来,都能让他们摇晃好一阵子。
这就怪了,钱到底去哪了?答案几乎都指向一个名字——携程。你看资本市场上的表现,旅游股里头,携程集团不管是市值还是利润,都是断崖式地甩开同行。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利润,仿佛被一个巨大的漏斗,精准地倒进了它的口袋里。
剩下的呢?那些遍布全国的中小酒店、地方旅行社、大大小小的景区,绝大多数都在微利和亏损的边缘线上苦苦挣扎。他们是这片繁荣景象里最庞大的基座,也是最沉默的群体。
这种局面,总会有人看不下去。刘强东那句话说得挺实在,“任何一家平台企业利润太高时,上游、下游利润也在跟着减少,整个产业不会好。”话音刚落,京东就对着商家搞起了“0佣金”。紧接着,抖音也跟进,宣布酒店扫码免佣。
巨头下场搅局,想从这块最肥的肉上咬一口。可问题是,能撼动携程吗?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,早在2022年,携程加上去哪儿的月活用户数,就是其他平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,到了2024年,这个差距还在拉大。人家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了,而是一个生态。
当然,巨头打架,对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来说,短期内或许是好事。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,“多平台比价”会成为常态,产业链的利益天平,也许会稍稍向下游的中小企业倾斜那么一点点。
只是,这场狂欢过后,当我们点开手机app付完最后一个账单,看着银行卡余额时,可能还是会忍不住想,这热闹是他们的,我们除了疲惫和一堆账单,还剩下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