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00到3800点:机构和散户的操作反差,你看懂了吗?
3400到3800点:机构和散户的操作反差,你看懂了吗?
最近和几个炒股的朋友喝茶,聊到最近几年的行情,老张拍着大腿直叹气:"我在3400点犹豫没敢买,3500点想着回调再进,3600点终于咬牙买了一点,结果3700点刚赚点就跑了,3800点看大家都喊牛市,又把棺材本全砸进去——现在倒好,套得比去年还深。"他这经历,像不像咱们身边好多小散的缩影?其实把时间拉回这几年,机构和散户在不同点位的选择,简直像两个世界的人在玩同一场游戏。
就说3400点那会儿,市场刚从调整里缓过劲儿。我翻了翻Wind的数据,2023年三季度末,股票型公募基金平均仓位从78%提到了85%,私募排排网统计的百亿私募仓位也涨到82%。换句话说,机构那时候已经在悄悄捡便宜了。可咱们散户呢?我表姐当时天天刷财经新闻,手机屏保都是"3400点是底吗?"的帖子,群里聊得最多的就是"再等等,可能还要跌"。她有次跟我吐槽:"你看那K线图,绿得跟我家阳台的绿萝似的,哪敢往里跳?"
到了3500点,市场明显有了起色。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2024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发行规模环比涨了40%,北向资金连续三个月净流入超300亿——这都是机构在跑步进场。可散户这时候更纠结了。小区里炒股的王哥跟我说:"涨是涨了,可万一这是'假摔'后的反弹呢?等它跌个百八十点再进,不更稳当?"结果呢?等他等了两周,指数已经摸到3550点了。
3600点的时候,行情彻底热乎起来。中金公司的研报显示,当时机构调研频率比年初翻了一倍,重点加仓的都是前期调整充分的科技、消费股。我家楼下的券商营业部,开户窗口又开始排队了,但来的人里,好多都是听说"牛市来了"的新手。我同事阿林就是这时候冲进去的,他说:"反正机构都在买,跟着买总没错吧?"可他不知道,人家机构早在3600点前就把仓位打满了,这时候加的是"核心资产",而他买的却是刚启动的边缘题材股。
最有意思的是3700点。这时候市场分化明显,机构开始调仓换股,把涨得太多的新能源、部分医药股换成估值更低的周期股和金融股。基金定期报告里,"防御性配置""高低切换"成了高频词。可散户呢?我妈打电话跟我说:"你看隔壁李阿姨买的那只票,涨了50%都不卖,说还能翻一倍!"她自己也在犹豫要不要把银行里的养老钱转出来,理由是"都涨这么高了,不买就亏大了"。
等到3800点,市场情绪彻底沸腾。新基金发行再现"日光基",券商营业部门口的自行车都停不下了。可这时候机构的动作却变了——海通证券的统计显示,偏股型基金平均仓位从90%降到了83%,不少顶流基金经理都在季报里写"短期需警惕估值过热"。反观散户,我认识的好几个炒了十年的老股民,这时候都把股票账户里的钱全投进去了,说"这是百年一遇的大牛市,不搏一把对不起自己"。
现在回头看,机构和散户的操作就像一场"反向操作秀"。机构讲究"低吸高抛",散户总爱"追涨杀跌";机构用专业研报和数据说话,散户听消息跟热点;机构把风险控制刻在骨子里,散户总想着"赢了会所嫩模,输了下海干活"。这背后其实是个认知差的问题——机构每天研究行业趋势、企业财报、政策动向,咱们散户更多是看K线涨跌、听大V推荐。
记得有次跟做基金经理的朋友聊天,他说:"我们买股票像挑西瓜,敲一敲、看瓜纹、问产地,最后才决定买不买。散户买股票像抢红包,看别人都抢,自己也赶紧点,根本不管里面是五块还是一分。"这话听着扎心,可仔细想想,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?
市场永远在循环,3400点的犹豫、3500点的观望、3600点的入场、3700点的止盈、3800点的追高,这些戏码每隔几年就会上演一次。区别只在于,这一次,你是那个提前布局的"聪明钱",还是最后接盘的"韭菜"?
经典语句:投资不是赌博,别用运气换钱,要用认知赚钱。
(数据来源:Wind、私募排排网、东方财富Choice、中金公司、海通证券公开研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