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达娱乐
伊总统妥协无用?制裁恢复!哈梅内伊无人可求,只能喊话大国帮忙
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辉达娱乐 > 新闻动态 >

伊总统妥协无用?制裁恢复!哈梅内伊无人可求,只能喊话大国帮忙

112万里亚尔兑1美元,这是联合国制裁恢复后伊朗货币跳水的历史新低点。比经济崩溃残酷的是政治戏码:当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联大恳求解除制裁时,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在德黑兰的电视镜头前痛斥“妥协即背叛”。

这个被以色列精准暗杀铲除17名高级将领的国家,内部权力天平早已倾斜,而西方制裁的绞索却收得紧了。

2025年9月27日晚8点,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令正式生效。安理会2006年至2010年间通过的六项制裁决议全部复活,就像一道早已生锈却突然落下的闸门,瞬间切断了伊朗与全球经济的正常联系。

制裁名单上列着43名个人和78家实体,从已故核科学家到革命卫队指挥官,从原子能组织到商业银行,几乎覆盖了伊朗维持国家运转的核心命脉。

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得知这一消息时,正在与欧洲国家做最后的外交努力。他曾向法国总统马克龙承诺“伊朗不寻求核武器”,换来的却是冷硬的回复:“只有停止铀浓缩,欧洲才会考虑解除制裁”。

让他无力的是,即便身为国家元首,他也无法越过哈梅内伊划定的红线。9月28日,这位最高领袖身着黑色长袍坐在地毯上发表电视讲话,语气强硬如铁:“任何向西方屈服的行为都是对革命的背叛”。

这场制裁风暴并非突然来袭。英法德三国在8月底就已启动“快速恢复制裁”机制,给了伊朗30天的缓冲期。

期间,中俄两国在安理会奋力周旋,试图将制裁生效时间延后一周,最终未能争取到足够支持。9月19日的首轮表决失败后,外交官们都知道,局面已经无力回天。

伊朗的回应迅速而激烈。外交部发表声明痛斥制裁“不合法、不合理”,革命卫队则在霍尔木兹海峡发射巡航导弹示威。

比这些表面动作危险的是伊朗的实际反制:9月20日,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宣布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。这意味着联合国核查人员将失去对伊朗核设施的监督权,伊核问题瞬间退回“黑箱状态”。

伊朗内部的政治撕裂在这场危机中暴露无遗。过去一年,以色列通过无人机袭击、网络攻击和暗杀行动,清除了革命卫队17名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,意外削弱了国内强硬派势力,让改革派获得了罕见的话语权。

总统佩泽希齐扬曾在5月提出愿意签署附加条件的核协议,承诺销毁武器级铀并接受全面监督。哈梅内伊的强硬立场始终是改革派无法逾越的障碍。

经济数据揭示了制裁的即时冲击。伊朗通胀率已超过40%,央行外汇储备仅能支撑3个月的必要进口。

为维持基本民生,伊朗央行本财年拨出258.6亿美元外汇进口商品,其中65.8亿美元用于购买基本食品,185.6亿美元用于工业原材料。这些资金主要来自向中国、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石油出口,尽管交易不得不通过“灰色渠道”进行。

伊朗并非完全没有外交牌可打。制裁生效后,伊朗议长卡利巴夫强调将“严肃对等回应任何行动”,而政府却悄悄允许议会中的改革派提出新的外交提案。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,反映了政权在压力下的实用主义计算。

欧盟对外行动署在制裁生效后表态,仍将“保留谈判窗口”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紧急呼吁伊朗维持核查安排,担心失去监督将导致局势失控。所有这些外交努力,都绕不开哈梅内伊定下的基调:拒绝与美国直接对话。

他在9月23日明确表示,谈判是“死路一条”,因为美国早已预设了谈判结果,要求伊朗彻底停止核活动。

危机中,伊朗的日常仍在继续。街头出现了举着“改善民生而非对抗”标语的温和抗议活动,前总统鲁哈尼公开批评政府“外交策略失误”,而边境地区的库尔德武装活动加剧,又迫使革命卫队增派兵力,进一步挤压财政空间。这些细节拼凑出一个政权在高压下面临的多重挑战。

俄罗斯提出通过本国银行系统搭建与伊朗的贸易结算通道,中国则协调三方视频会议探讨规避制裁的方案。这些努力短期内难以扭转局面。伊朗中央银行行长在内部会议上承认,政权已进入“经济紧急状态”。

随着三个主要谈判渠道,与美国、与欧洲三国、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对话全部中断,伊朗与西方之间的信任基础已然崩塌。

欧洲三国在支持制裁的同时,仍通过外交渠道传递愿意“保留谈判窗口”的信号,这种模糊姿态难以化解眼前的僵局。

#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