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夺泸定桥的军事主官是谁?为什么后面较少见到了
在长征征程中,红四团团长黄开湘率领这支英勇的先锋部队,成功夺取泸定桥,翻越雪山,穿越草地,并攻克天险腊子口,立下赫赫战功。
黄开湘最初投身革命时,隶属于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。
1926年,他投身革命事业,参与了方志敏领导的农民运动。凭借木匠身份走村串户、人脉广泛的优势,他在宣传动员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帮助方志敏迅速组建了近百个农会组织。正是由于这些突出贡献,方志敏当年就将他发展为中共党员。
黄开湘凭借其魁梧的身材和早年的箍桶匠经历,对斧头的运用得心应手,因此在战场上他偏爱近身搏斗,以斧为器,这也使他获得了"斧子将军"的称号。
那个年代,民众普遍存在营养不足的问题,身高普遍偏低,黄开湘一米八的个头显得格外突出。他性格豪爽,嗓音洪亮,在战场上冲锋时的一声怒吼,犹如一台势不可挡的战车,无人能敌。
黄开湘的成名之战发生在景德镇攻城行动中。当红军即将突破城门时,敌军正试图关闭城门。危急时刻,他果断掷出斧头,精准地卡住了即将关闭的城门,为赤卫队创造了进攻机会。这次行动不仅成功夺取了大量军需物资,更因其戏剧性被后人津津乐道,堪称现实比虚构更精彩的传奇故事。
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表现,他迅速获得晋升,1930年9月从赤色警卫团团长升任赤色警卫师师长。
黄开湘调任中央苏区后,屡立战功,受到中央领导的特别嘉奖。
1933年初,黄开湘被任命为红十一军第32师师长,随后进入红军学校进修。完成学业后,他出任红七军团19师师长。次年春天,他接替后来被授予大将军衔的谭政,成为红一军团1师政委。在担任该职务期间,他与师长李聚奎(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)共同指挥部队,先后参与了广昌保卫战、石城阻击战以及老营盘穿插战等重要战役。
周恩来将黄开湘亲切地誉为"程咬金式的斧头将军",并把自己日常佩戴的手表赠予了他。这份珍贵的礼物被黄开湘随身珍藏,直至生命终结。
1934年10月,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湘江战役的重大挫折后,部队进行了整编。黄开湘被委任为红四团团长,杨成武担任政委,这支英勇的部队由此开启了其辉煌篇章。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军事指挥方针后,该部队便肩负起先锋重任,所向披靡,遇山开道、遇水架桥,始终保持不败战绩,成为党和红军的开路先锋。
在遵义会议期间,黄开湘与杨成武率领红4团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周边警戒工作,确保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安全进行。对黄开湘而言,这成为他革命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时刻。接到军团党委关于遵义会议精神的电报后,他立即向全体战士传达,并激动地表示:"我们期待毛主席领导的心愿终于实现了。"
在泸定桥战役中,指挥官的镇定自若确保了胜利;而在突破腊子口时,他亲自带领部队冲锋陷阵。
黄开湘率领部队在24小时内冒雨急行军240里,突破敌军一个营的防线。他灵活调整战术,部署部队实施正面佯攻与侧翼突袭相结合的策略,迅速瓦解了敌军的防御。此役不仅成功俘虏了敌军营长、连长,还缴获了200余名士兵。
在指挥渡桥作战时,这位军事指挥官精心挑选了22名精锐战士,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。根据与政委杨成武的职责划分,杨成武率领第一梯队跟随勇士们渡桥,而他则负责指挥第二梯队。通过合理部署轻重机枪火力,他成功压制了敌军的重机枪阵地。若不采取这一关键措施,敌人的桥头火力点将严重阻碍勇士们攀爬铁链的速度,使渡桥行动难以成功。
当红军战士即将突破敌军桥头阵地时,守军点燃烈火作为阻截手段,炽热的火焰将桥梁铁链烤得通红。面对熊熊烈焰,冲锋的勇士们不禁产生了瞬间的迟疑,脚步也随之放缓。
在这关键时刻,黄开湘挺身而出,用他训练有素的洪亮嗓音激励道:"战友们,前方就是红军的唯一生机,为了革命事业,为了最终的胜利,前进!"这声呐喊让二十二名突击队员斗志昂扬,他们挥舞着大刀冲入火海。即使头发和胡须被火焰点燃,这些勇士也全然不顾,继续勇猛追击敌人,不断扩大战果。这一壮烈的场景被永久铭刻在历史长卷中,成为共和国记忆里最闪耀的篇章。
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口,作为连接川西北与甘南的重要通道,素来是军事要地。这一天然险关被巍峨群山环绕,两侧矗立着高达百余米的绝壁,宛如刀削斧凿,中间仅留约8米宽的峡谷。腊子河湍急穿流,抬头仅见一线天际,形成易守难攻的绝佳地形,堪称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天然屏障。
腊子口守军由两个营组成,其中一营负责把守要道,在河面的独木桥前设防,另一营则驻扎于峡谷后方。防御工事包括桥头与悬崖上的碉堡,构成了密集的火力封锁。与此同时,敌军还在周边部署了两个师的兵力作为后备支援,试图凭借地利阻止红军前进。
红四团一连连续五次进攻均未奏效,人员损失严重。由于敌方凭借机枪火力封锁了唯一通道——一座狭窄的木桥,并占据制高点投掷手榴弹,红军突破防线面临极大困难。
经过商议,黄开湘和杨成武一致认为,当前的困境已超出人力所能掌控的范围,强行突击并非明智之举。即便投入红四团全体兵力,面对如此险峻的地形,也难以突破重围。
林彪和聂荣臻两位指挥官亲临前线指挥所,直接部署作战行动。此时,红军仅剩陕甘支队的7000余名将士,突破腊子口成为他们唯一的生存出路,这一仗非打不可。然而,战略构想与实际执行之间仍存在巨大挑战。
黄开湘凭借其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和出色的沟通能力,加之身材魁梧、声如洪钟,赢得了战士们的广泛喜爱。他与杨成武政委共同组织连排干部和战斗骨干召开诸葛亮会,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案。
云贵川以其卓越的登山能力闻名,即便是最险峻的山峰,他也能轻松征服。用现代术语来说,他堪称攀岩高手,仅凭一捆绳索和一把小镰刀,就能从侧翼攀上腊子口的制高点。由于敌军完全没料到有人能登顶,他们修建的碉堡甚至没有加盖。
黄开湘果断决定采用这一方案。
杨成武指挥一个营在正面与敌军交火,这场佯攻实为真刀真枪的激战,红军战士接连冲锋,用鲜血和生命为登山部队作掩护。国民党军队并非等闲之辈,若没有正面牵制的勇士,侧面偷袭的部队一旦暴露,计划将彻底失败。与此同时,黄开湘亲率两个连,从侧翼攀岩而上,对国民党军队形成夹击之势。
云贵川历经三次尝试终于攀上峰顶,随后抛下绳索协助战友们陆续登顶。
面对敌军猛烈的火力压制,杨成武部在强攻中付出了惨重代价。他们顶着枪林弹雨,硬是突破了独木桥的防线。沿途倒下的战士们,个个都是面朝敌方,保持着冲锋的姿态。
推进过程中,敌军碉堡的火力形成了强大压制,密集的子弹如狂风般呼啸而过,迫使战士们无法抬头。多名士兵相继倒在了敌军的机枪扫射下,面对这种困境,部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焦灼状态。
红军部队成功从山体两侧登顶后,立即发射信号弹通知正面进攻部队。黄开湘率领山顶守军向下投掷了大量手榴弹,这些手榴弹如同暴雨般落入敌军未设顶盖的碉堡内。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,敌军陷入混乱,无处躲避,遭受重大损失。
杨成武率领的先锋部队抓住战机,对敌方阵地展开猛烈进攻。面对多方围攻,敌军无力抵抗,腊子口最终被成功攻克。
遗憾的是,这场战役结束后,云贵川便不知所踪,可能战死沙场,也可能调往其他部队。这位传奇般的战士仿佛专为解救红军而来,任务完成后便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英雄的没落与名誉恢复
在完成长征抵达陕北地区后,红军已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,理应避免出现非必要的伤亡情况。
1935年11月,在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成功会合后,上级召集所有团级以上干部举行会议。黄开湘与杨成武策马疾驰五十里赶赴会场,到达时已汗流浃背。返程途中遭遇暴雨,冷热交替导致两人都患上高烧。
在现代医疗条件下,发烧患者通过注射退烧针剂或服用退热药物即可快速缓解,若伴有炎症,使用消炎药或抗生素也能轻松治愈。然而,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,治疗手段十分有限,酒精和苏打水成为主要退热方式,外伤处理则依赖云南白药进行简单处理。
杨成武与黄开湘均持续发烧近十五天,但前者最终战胜了病魔。
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,黄开湘养成了在枕下藏枪的职业习惯。11月中旬的深夜,持续高烧导致他意识模糊,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境,意外触发了枕下的手枪,头部中弹身亡,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就此陨落。
关于黄开湘因高烧难忍而自杀的传闻,我持强烈反对态度。这种推测严重低估了一位革命战士的坚定信念,对这位忠诚的共产党员而言,这样的猜测显然有失公允。
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,黄开湘始终坚守信仰。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动荡时期,他历经风雨,从地方部队逐步融入中央红军,最终晋升为主力师师长。湘江战役后,他主动请缨担任缩编后的红四团团长,与杨成武并肩作战,带领部队突破重重险阻。从泸定桥的强攻到雪山草地的跋涉,再到腊子口的激战,他始终冲锋在前,为红军开辟前进道路。
这位历经百战的英雄将领,怎会因疾病困扰而选择轻生?自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起,生命便已归属党组织,自我伤害是绝对不可接受的行为。况且,这支由朱德总司令赠予的手枪,始终被他视若珍宝,随身携带,又怎会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?
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,黄开湘经历了多次生死战役,长期处于精神极度紧绷状态,身心承受巨大压力。其症状类似高热引发的意识模糊,表现出战时创伤应激反应。在神志不清之际,他仿佛置身战场,耳闻目睹战斗场景,下意识持枪指挥时因走火而意外受伤。
如今,凭借及时的退烧治疗配合必要的心理干预,这类问题很容易就能得到解决。但在过去,由于医疗条件有限,人们往往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。
《悼黄开湘同志》:毕生奉献终安息,英名永载史册中。战功赫赫却骤逝,我将继承遗愿以慰英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