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贝贾国龙公开致歉,宣布透明厨房管理,称要以胖东来为榜样
说到最近餐饮圈的热点,贾国龙和罗永浩这场“预制菜”争议绝对算得上是一场大戏。罗永浩在直播间直言西贝全是预制菜,把炮口对准了大牌餐企。没想到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也是硬脾气,当场放话要走法律程序。网友们看得热闹,连吃瓜都觉得不过瘾。这局双方你来我往,味道比西贝家的手抓羊肉还冲。
但最神奇的地方来了。罗永浩号称悬赏十万要找出西贝预制菜的证据,网络上顿时掀起“找预制菜”小分队。西贝赶紧应对,贾国龙急得一晚上没睡,开出“西贝厨房完全对外开放”的大招,生怕顾客有误会。可一不小心,操作过猛,外界反而把西贝的厨房放在了聚光灯下,谁家做饭不藏点小瑕疵?结果西贝的公关成了网友口中的“反面教材”。
说到底,争议的焦点其实在于“预制菜”到底怎么界定?贾国龙觉得,只有那种加热即食的才算真正的预制菜。但是普通消费者哪里懂这么多,看到后厨袋装食材,自然心生疑虑。越解释越乱,越透明舆论越热闹。
贾国龙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,磨了几天脾气,终于低头认错。他说:“是我的应对方式有毛病,把自己和顾客的关系弄反了,顾客说行,咱就按顾客的来。”这话其实很接地气。想想看,餐饮业本来就是围着食客转,多点包容和理解,不至于闹成互联网大讨论。
有意思的是,贾国龙还放出狠话,要向胖东来彻底学习,将西贝打造成一个更透明、更真实的餐饮品牌。胖东来一向主打诚实守信和用户至上,那句“顾客虐我千百遍,我待顾客如初恋”并不是空话。西贝如果真能下定决心变得透明,修好“顾客之路”,或许能彻底扭转这次事件带来的负面。
从风波一开始的剑拔弩张,到如今主事人公开致歉认错,这剧情反转有点出人意料。可能在不少网友眼里,这才是一个企业家应有的坦荡与柔软。有人评论:“不丢人,反而觉得西贝这次更值得去试一试。”风头虽过去,但西贝的下一步,吃货们还真挺期待。
你怎么看这事儿?评论区聊聊
罗永浩和西贝最近围绕预制菜展开了唇枪舌战,这事儿火到不少网友都忍不住刷屏关注,说到底是一场关于消费者知情权和餐饮行业信任的大型讨论。罗永浩开直播直接怼,有意思的是,这次舆论一边倒,他获得了九成网友力挺,还把除了西贝之外整个预制菜行业都带上了话题热搜,这操作看着就挺高明。
再看西贝,自家老板连夜站出来应对,开门迎媒体进后厨,似乎想证明自己是“真材实料”,可惜实际展示时出现了问题,让大家反而更怀疑。像18个月保质期的海鲈鱼、提前冻好的鸡汤和西兰花,让不少消费者质疑“这也能叫新鲜吗”。不少网友直言西贝本来口感一般,价格又高,这次危机公关有点变成现场翻车了。
有公关圈里的人分析,这次争议其实是关于行业定义权的较量,更大层面看就是企业讲故事的能力比拼。罗永浩为啥一路都能赢?他擅长抓住大家在意的点,用接地气的话讨论公众关切。像当年西门子冰箱事件,他直接把自家维权升维到个体代表大家,有理有据,谁都能听得懂,也容易共情。后来在手机评测风波里,他用技术细节逐条拆解质疑,让人觉得这哥们儿不光有情绪,还有水平。
再到最近的董宇辉事件,老罗直接站队职场“弱势群体”,说得很透彻,引发了大规模讨论。这种“公开对线”的风格其实是帮网友表达不满、聚焦问题,而不是单纯追热点。这次西贝被怼,也是因为罗永浩把“价格和品质不匹配”说得太直白了,网友们感同身受。像他质问预制菜配料是否透明,要求餐厅明确标注,这些建议让很多人觉得他是站在自己这边。
说到企业怎么应对,死磕其实没多大意义,信任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。西贝总裁如果真想化解危机,其实可以试试“交朋友”,比如邀请罗永浩去探访生产线,让他体验整个预制菜流程,甚至一起直播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,比如新鲜度、安全性这些。这样既坦诚,又能借流量解释清楚,远远比几个自证更有效。
这场预制菜论战说到底,是标准和信任的碰撞。老罗了解消费者情绪,不是因为他懂预制菜,而是明白哪些问题大家最在乎。而西贝反应姿势过于行业化,忽略了用户实际体验,这才陷入被动。其实大家关心的还是“到底吃什么”“标没标明”这种明了问题,而不是行业标准到底怎么定。
网友们也没必要总是“站队互骂”,倒不如想想怎么让餐厅标注更清楚、预制菜标准更透明,或者如何真正打破餐饮信息壁垒。这场风波其实更像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新机会,无论品牌方、明星还是用户,都能从中捞到点实惠。你怎么看这事儿?评论区聊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