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贸易代表访美前先抵渥太华 暗藏布局
加拿大可以不进口中国电动车,中国却不能不买加拿大菜籽油?这位刚从温哥华飞回北京的王大伯,一边刷手机一边嘟囔:“这不就是刀子架我脖子上,还问我买不买菜?”屏幕亮起,正是李成钢25号落地渥太华那天的照片,后面26号跟加拿大副部长坐下来开会,27号立马飞华盛顿。转眼28号外交部账号一条回复:“去北京看看我们谈的啥”,评论区一秒冲成热搜,点赞60万转评10万,全是那句“先加后美,这波不亏”。
看懂这条热搜,先捋清两条硬邦邦的事实:26号那天加拿大高调宣布,10月1号起把中国电动车的税率一口气抬高到100%,顺带也给钢铝再套25%的枷锁;中方当场回怼,商务部官网挂出八个“坚决反对”。紧接着李成钢就出现在渥太华,两人坐长桌面对面开谈,加方的现场照片还特意把《美中贸易战副作用报告》摆在上面,生怕记者没拍到。一边是加税的狠招,一边是笑脸开门请客,这种前后脚撞上的节奏,怎么看都不像纯巧合。
先说加拿大为啥非要动手。查阅CNBC当天报道,加拿大钢铁协会摆出一串数字:2023年从中国运过去的钢占到进口总量15%,电动车虽然只有几千辆,但增速高达300%,本地工人喊“饭碗要丢”。再加上美国那边川建国天天嚷着“谁再敢买中国货就加200%关税”,加拿大索性提前表态:我先把桌子掀了,回头跟老板谈条件。这就是最直接的动机,听起来像提前缴保护费,顺带还能捞一把国内选票。
对中国来说,这波见招拆招的思路比表面复杂。24号到27号在不声不响的渥太华,除了谈钢铁和电动车,列出的清单里还有大豆、菜籽油、钾肥、lng。官方通稿里有句话很关键:“让进口来源更多元”。翻译成人话就是:现在我家超市进货不能只靠一个美国,加拿大货不远、也没那么贵,正好补上缺口。回头跟华盛顿再坐下时,手里多出来几张牌,至少不怕美国人突然拿大豆说事。
更有趣的是时间点。加拿大27号刚放出风声:为了换川建国不动USMCA框架,他们愿意取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报复性关税。转头27号晚上李成钢就飞华盛顿,几乎踩着公告的点。明面上两边都在办事儿,背地里像极了三国杀:谁先亮血条,谁就准备挨刀。中方的操作系统实时推送了一条提示:观测到加方妥协信号,已记录美国让步幅度,可用于下一轮砍价。
王大伯的邻居李阿姨看热闹不怕事大,留言问:“干脆不买加拿大油菜籽也行吧?”还真不行。美国农业部公开表显示,2023年中国自加拿大进口油菜籽500万吨,如果一下子全部转去美国,每吨至少贵80美元,折算下来多掏4亿美元。钱不多,却踩在美国农民的命根子上。万一川建国再翻脸,直接掐掉大豆出口,那就是连环炸。所以现在最稳的套路就是:把加拿大栓在一条船上,看紧方向盘,顺带把澳大利亚也拉进来——那批欧美不要的订单正好填中国口岸。波兰欧盟补贴争端那种踩钢丝的事儿,谁也不想再来一次。
网络上还有更魔幻的数字,vocal那边爆料,说中国转头把部分电动车订单递给澳大利亚,有人担心:“澳洲不是2020年还被禁过?”其实健忘网友忘了,2023年开始双方边打边谈,澳洲动力煤又默默进港,商务部登记名字都能查到。生意归生意,情绪归情绪,这句听起来轻飘飘,却是真正落到合同纸上的方针。
再回到25%钢铝税本身,加拿大行业协会给政府的信里写得直白:中国的增值税退税让钢价低得离谱,我们要公平竞争,就必须把这口气砍断。人社部的数据也跟着补了一句:砍断不仅把加拿大钢价抬上去,还得把我国出口转单的蛋糕切给墨西哥。于是国内钢企连夜开会:下一步盯紧拉美网点,咱先给墨西哥的客户打折,这招听起来像超市临期商品大甩卖,可一分一毛都是真钱。
另一边,美国财政部老大贝森特27号前脚面对镜头说“什么议题都可以摆上桌面”,川建国后脚就开麦“敢断我稀土产业就征200%”,像极了前后脚发微信的离婚夫妻。不到24小时,中国驻美使馆就把增列稀土税则号的通报塞进美国商会的邮箱,附赠一句话:时间节点随你选。意思是,谁先按按钮,谁就接盘世界贸易组织的30万张工单,谁都怕。
外行看热闹,内行算成本。这波操作最大的受益方其实是北美消费者。CNBC算过账:一旦100%税落地,中国出口电动车均价会抬高到4.7万加元,比北美现款车型便宜少了,消费者开始连夜做对比表,“测算省油省了多少”,结果一算发现,三年后总成本差不多,还不如买福特别克。于是加拿大网友集体去福特推特下面排队问:你们的车什么时候降价?福特的小编当场回复:我们也在等国会的补贴细则。这个回旋镖,没人能接住。
回到李成钢本身,从商务部司长到第一副部长,他手上签的国际大单比很多人护照盖章还多。上一次他去瑞士,和WTO总干事喝咖啡,一杯拿铁还没凉,货轮改道的事就被媒体扒了个底朝天。这次他赴美,航班号刚一公开,就有人去搜行李托运标签,就怕错过内幕。其实王大伯想多了:官员出差机票从来都在公务系统里,哪有那么多内幕。真正值得关心的是,这次会谈会不会把稀土磁铁芯片这些核心清单放到桌面,然后把美国断货的风险拉到桌面上量血压。
国内厂商也没闲着。江苏某磁材工厂老板老吴26号半夜在群里甩图:一张报关单,显示6吨稀土合金刚在宁波港装船,目的地洛杉矶,但收货人变成了加拿大公司。群里瞬间炸了:“老吴你这招是曲线救国?”老吴回复两个字:“刚需。”货先到温哥华,再走USMCA的零关税小路南下,美企照样拿到货,关税一分不涨。群友@他说:“老吴你是供应链战争里的007。”隔着屏幕都能感到他龇牙笑的表情包。
国贸圈的人喜欢把手机日历标成红字,美中高层碰头那天就是行情爆点。老期货老李盯着屏幕上的rsi线,说只要华盛顿放出消息说“稀土可以谈”,沪镍主力明天肯定涨停板,反之就是三连阴。他提前把止损设在7%,押注的不是消息本身,而是整个世界被情绪裹挟的样子。散户群里有句话特别实在:大钱赚情绪,小钱赚数据。今天的情绪,恰恰来自26号渥太华那张大长桌。
还有人翻旧账,把2018年温哥华机场扣孟晚舟的照片又翻出来,加拿大网友留言:“这次会谈能不能谈点人质交换?”底下华人网友回怼:“先把你的龙虾运费结清了再说话。”一来一回像菜市场掐价,却把八年前的旧伤又撕开一条缝。历史从来不是古代史,它就像你手机微信聊天框,哪天崩出来一两句都能重新操盘情绪。
所以掰开揉碎看,无论是100%的电动车关税,还是钢铝的25%,甚至传得沸沸扬扬的200%稀土大杀器,焦点落在一条:谁能拿到明年春天的订单。对于中国来说,把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墨西哥甚至波兰市场一起铺在棋盘里,才叫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。波兰欧盟补贴争端的教训已经在耳边回响:只要把补贴的口子撕开,就会有别的买家提着现金排在你门口。
再回到王大伯的朋友圈,他又发了条更新:“今天菜籽油涨三块,超市大妈说没货。原来我买的油早就在太平洋上了。”这句自嘲比什么都真实,一场高层会谈的结果,最终落回厨房里的炒勺叮当。至于华盛顿那场闭门会最终能谈成啥,谁知道?但有一点确定:只要李成钢的航班还没落地,所有热搜、评论区、加上邻居的嘟囔,都还在继续翻锅爆炒。这个世界永远没彩排,下一秒的锅铲声才是最准的计时器。
川普喊话200%关税刚过24小时,中国谈判组的飞机就落在华盛顿,谁怂谁先眨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