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达娱乐
最近在上海愚园路的社区凉亭里,常能见到一位穿蓝布衫的老太太
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辉达娱乐 > 新闻动态 >

最近在上海愚园路的社区凉亭里,常能见到一位穿蓝布衫的老太太

最近在上海愚园路的社区凉亭里,常能见到一位穿蓝布衫的老太太。她总带着个褪色的帆布包,里面装着保温杯和老相册。闲聊时才知道,这位1972年出生的王阿姨刚退休两年,最近总爱和年轻人念叨:“看着你们现在的生活,我倒觉得自己成了‘幸运的迟到者’。”

王阿姨的人生轨迹,像一本被时代轻轻翻页的旧书。她上小学那会儿,文革刚结束,教室的黑板报还留着“好好学习”的红色标语,课本里的内容却悄悄换成了新的;大学报到那天,她攥着录取通知书站在复旦校门口,学费单上的数字是“0”——那时候国家给大学生发生活费,她每月能领到19块钱,够买半打上海牌手表的零件;毕业分配时,她在“去国企”和“闯深圳”之间犹豫,辅导员拍着她肩膀说:“想去就去,档案给你寄过去。”于是她成了最早一批南下特区的人,背着铺盖卷挤绿皮火车,在深圳罗湖的铁皮棚里住了三个月,靠给港商做翻译赚到了第一笔工资。

“那时候哪有什么‘拼爹’?”王阿姨翻出老照片,照片里的她穿着的确良衬衫,站在国贸大厦工地前笑,“我租的房子漏雨,房东阿姨拿个铝盆接水,我们俩蹲在地上择菜,她说‘小王啊,你这大学生将来肯定有出息’。”后来她下海做外贸,攒钱在浦东买了套60平的房子,总价28万——那是2000年初的事,“现在同样的地段,房价够买十套当年的房子咯”。

最让她感慨的,是孩子的教育。儿子上初中时,她听说国外有技术移民政策,“当时咨询了一下,办个澳洲身份连中介费带投资,总共不到3万块”。她没逼孩子考公务员,反而支持他去墨尔本读IT,“现在那孩子在硅谷上班,视频里总说‘妈,幸亏你当年没逼我考编’”。

如今王阿姨每天早上在小区打太极,下午去老年大学教书法。有次遇到隔壁楼的年轻妈妈,对方抱着哭闹的孩子叹气:“现在的娃太难了,奶粉钱贵,学区房贵,找工作还要卷实习。”王阿姨没接话,晚上回家翻出老相册,指着一张在深圳国贸大厦前的合影对老伴说:“你看,那时候我们挤公交上班,他爸骑单车带我,车筐里还放着刚买的《邓小平文选》。”

“我不是说现在不好,”王阿姨摸着相册边角说,“只是我们那代人,上学不愁钱,毕业不愁工作,买房不愁贷款,连孩子出国都不用砸锅卖铁。现在的年轻人呢?刚毕业就面临‘35岁危机’,买套房要掏空六个钱包,想让孩子上个好学校,得提前三年排队摇号……”她顿了顿,又笑了,“不过我也常跟儿子说,时代不一样,你们遇到的挑战,我们当年也没经历过。你们有你们的机会,只是我赶上了‘宽松版’而已。”

现在的王阿姨,会在社区里给年轻人讲老上海的故事,也会跟着孙子学用手机支付。有次孙子教她刷短视频,刷到个“996打工人”的视频,她盯着屏幕看了半天,轻声说:“我们那时候加班,至少能准点下班吃碗小馄饨;现在的孩子,连喝口热汤的时间都得抢。”
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当“时代的礼物”变成不同代际的“错位礼包”,我们该感慨命运的偶然,还是该思考如何让更多人踩中属于自己的“温柔节点”?老话说“风水轮流转”,可这一轮转下来,年轻人等的“转机”又在哪里呢?

对此你怎么看?

(注:本文素材来源于上海某社区访谈记录及当事人口述,经整理后发布。)

素材参考网站:上海本地生活资讯网(www.shlocal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