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达娱乐
没想到刘伯温溜须拍马的技术炉火纯青,李善长都看呆眼了
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辉达娱乐 > 新闻动态 >

没想到刘伯温溜须拍马的技术炉火纯青,李善长都看呆眼了

"伯温兄,你这番话说得真是...真是太妙了!"李善长瞪大双眼,手中的茶杯都险些掉落,茶水溅了一袖子都浑然不觉。

此时正值元末明初,天下初定,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王朝不久。秋日的夕阳斜照进南京城里一处雅致的庭院,两位开国功臣正坐在石桌旁品茶论政。一个是素有神机妙算之名的刘基刘伯温,另一个则是深得朱元璋信任的丞相李善长。

刚才,刘伯温刚刚说完一段关于如何在朝堂上察言观色、揣摩圣意的心得体会,那番话说得头头是道,条理分明,仿佛将拍马屁这门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。李善长虽然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,自认为也算是个老江湖,但听了刘伯温的这番高论,竟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。

更让李善长震惊的是,刘伯温说这些还只是"基础技巧",真正的高级手段还在后头。这位平日里以清高自居的青田先生,竟然在溜须拍马这件事上有着如此深厚的造诣,简直颠覆了李善长对他的认知。

窗外金桂飘香,院中落叶满地。两人相视而笑,仿佛找到了知音。然而,谁也没有想到,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会让李善长对这位同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认识,也会让他见识到什么叫做真正的"溜须拍马"艺术...

三日前,李善长正在府中处理公务,忽然听得门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。不一会儿,管家匆匆跑来禀报:"老爷,刘大人求见,说有要事相商。"

李善长心中一惊。刘伯温向来神出鬼没,很少主动登门拜访,这次突然造访,必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。他连忙起身相迎,只见刘伯温一脸愁容地走了进来,平日里那种从容不迫的神态完全不见了。

"善长兄,恕我冒昧登门。"刘伯温拱手施礼,声音中带着几分焦虑。

李善长一边让座一边询问道:"伯温兄,看你这神色,莫不是朝中又有什么变故?"

刘伯温接过家人奉上的茶水,长长叹了口气:"善长兄,实不相瞒,最近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诡异,皇上的脾气也越来越难以捉摸。前几日,户部尚书仅仅因为一句话说得不合圣意,差点被革职查办。我这心里也是七上八下,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触了龙鳞。"

李善长听了,心中也涌起一阵不安。朱元璋的性格他再清楚不过,这位开国皇帝出身贫寒,经历坎坷,既有雄才大略,也有着极其敏感多疑的一面。近来更是疑心日重,动辄雷霆震怒,连他这个丞相都时常感到如履薄冰。

"伯温兄所言极是。"李善长点头道,"皇上虽然英明神武,但确实...确实有些难以揣摩。不过,你素有神机妙算之名,在皇上面前一向游刃有余,怎么会..."

"哎!"刘伯温苦笑着摆摆手,"善长兄有所不知,前日朝会上,我差点就出了大事。"

李善长一怔:"此话怎讲?"

刘伯温压低声音,神色凝重地说道:"那日讨论漕运事宜,我按照常理提出了一些建议,谁知皇上听后脸色骤变,当场就质问我是不是觉得他不懂治国之道。幸亏我反应快,立刻说是自己表达不清,才勉强化解了这场危机。"

听到这里,李善长倒吸了一口凉气。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有人质疑他的能力,尤其是这些出身书香门第的文臣。如果处理不当,后果不堪设想。

"那后来呢?"李善长紧张地问道。

"后来我连夜思考,觉得自己在朝堂上说话的方式可能确实有问题。"刘伯温叹息道,"善长兄,你在皇上面前多年,深得信任,不知可有什么心得传授?"

李善长沉思片刻,缓缓说道:"其实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。不过这些年来,我发现一个道理:在皇上面前,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,而是你怎么说的。"

"此话如何理解?"刘伯温追问道。

"皇上出身草莽,最痛恨那些自以为是的文人墨客,但他又需要我们这些人来帮他治理天下。"李善长解释道,"所以我们要做的,就是既要显示出自己的能力,又要让皇上感受到我们的忠诚和谦卑。"

刘伯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然后说道:"善长兄,能否请你详细说说具体应该怎么做?"

接下来的时间里,李善长开始向刘伯温传授自己这些年来在朝堂上的心得体会。他说,在皇上面前说话,首先要明确一个原则:永远不要让皇上觉得你在指导他。即便你确实有更好的想法,也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皇上自己得出结论。

"比如说,"李善长举例道,"如果皇上提出一个你认为不太合适的政策,你千万不能直接反驳。正确的做法是,先表示赞同皇上的大方向,然后再谨慎地提出一些'补充建议'。"

刘伯温认真地听着,不时点头表示理解。

李善长继续说道:"还有一点很重要,就是要学会察言观色。皇上的每一个表情,每一个手势,甚至每一次停顿,都可能蕴含着深意。你要时刻观察皇上的反应,及时调整自己的话语和态度。"

"那如果皇上问起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事情怎么办?"刘伯温问道。

"这个简单,"李善长笑道,"你千万不要不懂装懂,但也不要直接说不知道。最好的办法是承认自己在这方面学识有限,请求给一些时间去深入了解,然后再向皇上汇报。"

两人谈到这里,天色已经渐晚。刘伯温起身告辞时,李善长忽然想起什么,说道:"伯温兄,明日正好有朝会,你不妨观察一下我是如何在皇上面前说话的。"

"那就多谢善长兄了。"刘伯温拱手道谢。

送走刘伯温后,李善长独自站在院中,心中隐隐感到有些不安。虽然他刚才说得头头是道,但实际上,这些年来他在朝堂上也是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朱元璋的性格实在太难把握,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。

第二天一早,朝会如期举行。文武百官齐聚奉天殿,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,威严肃穆。李善长站在班列中,不时偷眼观察刘伯温的神色,只见他面色平静,似乎昨日的忧虑已经一扫而空。

朝会开始后,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新年祭祀典礼的事情:"诸位爱卿,再过两个月就是新年了。朕想要举办一场盛大的祭祀典礼,既要体现我大明的威仪,又要显示朕对天地祖宗的敬畏之心。不知各位有何良策?"

礼部尚书首先出列,详细介绍了祭祀典礼的传统流程和相关制度。他说得很仔细,但朱元璋听后似乎并不太满意,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,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。

这时,李善长按照平常的做法出列奏道:"启奏皇上,臣以为礼部尚书所言甚是。祭祀典礼确实应该按照传统制度执行,这样既能体现我朝对礼制的重视,也能彰显皇上的仁德之治。"

朱元璋听后,脸色依然平静,既没有表示赞同,也没有表示反对,只是"嗯"了一声。

李善长心中暗自紧张。从皇上的反应来看,自己这番话显然没有说到点子上。他正在思考是否要补充一些什么,忽然听到刘伯温的声音。

"启奏皇上。"刘伯温出列深深一拜,然后抬起头来,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困惑之色,"臣刚才听了礼部尚书和李大人的真知灼见,深感受益匪浅。不过,臣心中忽然想到一个问题,实在是愚钝,想不明白,还请皇上指教。"

朱元璋来了兴趣:"什么问题?说来听听。"

刘伯温恭敬地说道:"臣想,皇上刚才提到要体现大明威仪,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。但臣愚钝,总觉得完全按照前朝的传统来举办祭祀,似乎...似乎无法充分体现我大明的独特之处。可是臣实在才疏学浅,想不出什么好办法,只能厚着脸皮请皇上指点迷津。"

朱元璋听到这话,眼神明显亮了起来。他略微前倾身子,语气也变得感兴趣:"伯温说得有道理。朕确实希望这次祭祀能够与前朝有所不同,要体现我大明的特色。你有什么想法吗?"

刘伯温故作沉思状,过了一会儿才说道:"臣想,既然是新朝新气象,是否可以在传统仪式的基础上,增加一些体现皇上开创盛世、德被四方的内容?比如,在祭文中加入皇上推翻暴元、拯救苍生的功德,在祭品中加入一些象征国泰民安的物品?"说到这里,他又谦逊地补充道,"不过,臣毕竟见识浅薄,这些想法是否妥当,还需要皇上圣裁。"

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:"伯温这个想法很好!确实应该在祭祀中体现我大明的特色。"然后他停顿了一下,若有所思地说道,"不过,具体应该怎样实施,还需要仔细考虑。"

刘伯温立刻接话道:"皇上所虑极是。臣想,这样重大的事情,确实需要皇上亲自策划才行。臣斗胆建议,是否可以由皇上先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,然后臣等再根据皇上的圣意进行具体的安排?"

朱元璋很满意这个建议:"好,就这样办。朕回去仔细想想,明日再议。"

朝会结束后,李善长特意等在殿外,等刘伯温出来后立即迎了上去。他一脸震惊地说道:"伯温兄,刚才你在朝堂上的表现,真是让我大开眼界。同样是谈论祭祀典礼的事情,我的话皇上听了毫无反应,而你几句话就让皇上兴致盎然,这其中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。"

刘伯温谦虚地笑道:"善长兄过奖了,我不过是运气好罢了。"

"不是运气!"李善长摇头道,"这绝对不是运气。你刚才那番话,每一句都说到了皇上的心坎里。我现在总算明白了,什么叫做说话的艺术。"

两人一边走一边谈,不知不觉就到了刘伯温的府邸。刘伯温邀请李善长进去坐坐,李善长也正有此意。

在刘府的书房里,李善长迫不及待地问道:"伯温兄,你能否告诉我,刚才那番话你是怎么想出来的?"

刘伯温沉思片刻,然后说道:"善长兄,你觉得刚才朝堂上的情况,关键问题出在哪里?"

李善长想了想:"皇上似乎对传统的祭祀方案不太满意。"

"正是如此,"刘伯温点头道,"皇上的反应已经很明显了。他对礼部尚书的方案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兴趣,对你的赞同也只是淡淡地回应。这说明什么?"

"说明他心里有别的想法?"

"对!"刘伯温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"皇上显然是希望有所创新,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想法。所以我就顺着这个思路,提出了关于体现大明特色的建议。"

李善长恍然大悟:"原来如此。可是你怎么知道皇上想要的是这个方向?"

"这就要靠观察了,"刘伯温解释道,"皇上说要体现'大明威仪',这个词很重要。如果他只是想按照传统来办,就不会特别强调'大明'二字。这说明他确实希望突出新朝的特色。"

李善长连连点头,心中对刘伯温的敬佩又增加了几分。但他随即又想到一个问题:"可是,同样是提建议,为什么你的方式让皇上这么感兴趣?"

刘伯温笑了笑:"善长兄,这就涉及到说话的技巧了。你刚才的发言虽然中规中矩,但有一个问题:你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。而我呢,表面上是在向皇上请教,实际上是在引导皇上思考。"

"引导?"李善长有些不解。

"对,"刘伯温耐心地解释道,"我先是承认自己困惑,然后提出问题,接着提供思路,最后把决定权交还给皇上。这样一来,皇上不仅不会觉得我在指导他,反而会觉得我很谦虚,很有见地。"

李善长听得目瞪口呆:"原来如此。那你刚才说的那些建议,是临时想出来的吗?"

"当然不是,"刘伝温摇头道,"其实我早就想过这个问题。皇上的性格我们都了解,他一定希望在祭祀中体现自己的功绩。我只是在合适的时候把这个想法表达出来而已。"

李善长越听越佩服:"伯温兄,你这番话真是让我醍醐灌顶。看来我以前在朝堂上说话,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。"

刘伯温谦虚地说道:"善长兄过谦了。其实你在皇上面前一直表现得很好,只是说话的方式可以更加巧妙一些。"

两人正说着,忽然听到外面有脚步声。不一会儿,有家人进来通报:"老爷,宫里来人了,说皇上有旨意。"

刘伯温和李善长连忙起身,只见一名内侍走了进来,宣读道:"皇上有旨,召刘大人和李大人即刻进宫议事。"

两人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紧张。这么快就被召入宫,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。

到了宫中,朱元璋已经在御书房等候。见两人进来,他开门见山地说道:"伯温,善长,朕刚才仔细想了想你们的建议,觉得很有道理。朕已经拟定了一个大致的方案,你们看看如何。"

说着,朱元璋将刚写好的方案递给两人。刘伯温接过一看,发现这个方案确实很有创意,将传统的祭祀仪式与彰显大明功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,而且条理清楚,安排合理。

刘伯温看完后,立刻表现出由衷的钦佩之色:"皇上圣明!这个方案既保持了祭祀仪式的庄严神圣,又充分体现了大明的威仪和皇上的功德,实在是巧思妙想,臣等佩服得五体投地。"

李善长也连忙附和:"确实如此。皇上这个方案可谓是独具匠心,前无古人。"

朱元璋听了很高兴,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但他忽然话锋一转:"不过,朕总觉得这个方案还有些不够完善的地方,但又说不出具体是什么。你们有什么看法?"

李善长正要开口,刘伯温却抢先说道:"皇上所虑极是。臣仔细研读了这个方案,觉得整体构思非常完美,各个环节都安排得很周到。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地方..."他故作沉思状,然后小心翼翼地说道,"臣想,是否可以在仪式的顺序安排上再斟酌一下?"

"哦?具体怎么说?"朱元璋来了兴趣。

刘伯温恭敬地说道:"臣想,既然这次祭祀要体现层次感,是否可以将整个仪式分为三个部分:首先祭天地祖宗,表示对传统的尊重;然后祈求国泰民安,表示对未来的憧憬;最后颂扬皇上功德,作为整个仪式的高潮。这样安排,可以形成一个递进的效果。"说到这里,他又谦虚地补充道,"不过,这只是臣的一点浅见,是否妥当,还请皇上圣裁。"

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:"好!伯温这个建议很好,确实比朕原来的安排更有条理。就按照你说的顺序来安排。"

李善长在一旁看得真切,心中的震撼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。同样是提建议,刘伯温总能让皇上感觉是在接受指教,而不是在被人教导。而且他的建议确实很有价值,既实用又巧妙。

从宫中出来后,李善长拉住刘伯温,激动地说道:"伯温兄,刚才那一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。你那番话,简直是神来之笔!"

刘伯温笑了笑:"善长兄过奖了。其实也没什么,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而已。"

"换角度?"李善长不解。

"对,"刘伯温解释道,"皇上说觉得方案还有不完善的地方,这其实是在暗示他希望听到更多的建议。但如果我直接提出修改意见,就可能让他觉得我在质疑他的方案。所以我换了个角度,说是在他完美方案的基础上做一些微调。"

李善长恍然大悟:"这样一来,功劳还是皇上的,而你只是一个谦虚的辅助者。"

"正是如此,"刘伯温点头道,"在朝堂上,很多时候不是你知道什么,而是你怎么表达你知道的东西。同样的内容,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,效果会截然不同。"

李善长若有所思:"伯温兄,你能否再详细说说这其中的门道?"

刘伯温看了看四周,确认没有外人后,压低声音说道:"善长兄,其实这门学问很深。我刚才教你的,还只是最基础的部分。"

"还有更高级的?"李善长眼睛一亮。

"当然。"刘伯温神秘地一笑,"不过这些技巧比较复杂,需要慢慢传授。如果你真的想学,我们可以找个时间详细探讨。"

李善长连忙说道:"那就太好了。伯温兄,你看明天如何?"

刘伯温点头同意:"那就明天下午,你到我府上来,我们好好聊聊。"

第二天下午,李善长如约来到刘府。这次刘伯温显得更加放松,他们在花园里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坐下。

"善长兄,"刘伯温开门见山地说道,"昨天我们谈的是说话的基本技巧,今天我想和你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。"

"请说。"李善长全神贯注地听着。

"首先,你要明白一个道理:在皇上面前,最重要的不是展示你的能力,而是让皇上感觉到他自己的能力。"刘伯温缓缓说道。

李善长有些困惑:"这...这怎么理解?"

刘伯温解释道:"皇上出身贫寒,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自卑感,害怕别人瞧不起他。所以他特别需要被肯定,被认可。如果你能让他感觉到自己很聪明,很英明,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。"

"那具体应该怎么做?"

"方法有很多,"刘伯温说道,"比如,你可以故意问一些你明明知道答案的问题,然后对皇上的回答表示赞叹。或者,你可以在汇报工作时,多强调是在皇上的英明指导下才取得的成绩。"

李善长听得连连点头,然后又问道:"那如果遇到皇上的决定确实有问题的情况怎么办?"

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,刘伯温沉思了片刻才回答:"这就需要更高级的技巧了。你不能直接反对,但可以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皇上重新思考。"

"比如呢?"

"比如,你可以提出一些'相关的问题',让皇上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,自己发现原来决定的不足。或者,你可以举一些历史上的例子,让皇上从中得到启发。"

李善长越听越觉得深奥:"这需要很高的智慧啊。"

"确实如此,"刘伯温点头道,"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练习。不过一旦掌握了这些技巧,在朝堂上就会游刃有余得多。"

两人正谈得投入,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喧哗声。刘伯温皱了皱眉头,叫来家人询问情况。

家人禀报道:"老爷,听说朝中又出事了。有大臣弹劾户部侍郎贪污,皇上大怒,已经下令彻查。"

刘伯温和李善长对视一眼,都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。朱元璋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,一旦查实,必然会严厉处置。而且这种事情往往会牵连很广,搞不好会有很多人受到影响。

"看来明天的朝会又要谨慎应对了。"李善长担忧地说道。

刘伯温点头道:"确实如此。不过这也是一个实战的好机会,可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谈论的技巧。"

从那天起,李善长开始仔细观察刘伯温在朝堂上的每一次发言,每一个表情,甚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。他惊讶地发现,刘伯温的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设计,每一个表情都恰到好处,简直就像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。

更让李善长震惊的是,在接下来发生的那件惊天大事中,刘伯温竟然连犯错误都成了一门艺术,而他在关键时刻的那个举动,更是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...

(想要了解刘伯温是如何在生死关头化险为夷,以及他那个震惊朝野的惊人举动,请点击阅读全文)

第二天的朝会上,果然如刘伯温所料,朱元璋一开始就严厉地谈起了反腐倡廉的问题。他脸色铁青,语气严厉:"朕最痛恨的就是那些贪官污吏!他们吃朕的,用朕的,却在背后损害朝廷利益,简直是忘恩负义!"

满朝文武都感受到了皇上怒气的可怕,大气都不敢出。这时候,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引火烧身。

正在众人都如履薄冰的时候,刘伯温出列了。李善长心中一紧,担心他在这种时候出头会惹来麻烦。

"启奏皇上,"刘伯温深深一拜,声音中带着愤慨,"臣听闻此事,也是义愤填膺。这些贪官污吏辜负了皇上的信任,确实应该严惩不贷!"

朱元璋看了他一眼,点点头,但没有说话。

刘伯温继续说道:"不过,臣想起古语说'上梁不正下梁歪',这次事件也让臣反思,是不是我们这些做上官的,在某些方面也有不足之处,才让下面的人有了可乘之机?"

这话一出,满朝文武都暗暗捏了一把汗。在皇上震怒的时候,居然敢说这种话,简直是在玩火。

但朱元璋听后,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:"伯温这话有道理。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?"

刘伯温恭敬地说道:"臣想,可能是我们平时对下属的教育不够,监督不严。皇上您英明神武,制定的法令都很完善,但我们在执行的时候可能有疏漏。"

朱元璋点点头:"确实如此。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?"

刘伯温沉思片刻,然后说道:"臣想,除了严惩贪官,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育和监督。不过,臣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..."

"说说看。"

"臣想,是否可以从我们这些大臣开始,主动接受更严格的监督?这样既能起到表率作用,也能让下面的人不敢心存侥幸。"

朱元璋听后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:"伯温的建议很好。不过,具体应该怎么实施?"

就在这时,刘伯温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。他跪了下来,郑重地说道:"臣请求皇上首先彻查臣的财产和账目!"

满朝文武都震惊了,连朱元璋也愣住了。在这种敏感的时刻,主动要求被查,这简直是闻所未闻。

"伯温,你这是何意?"朱元璋问道。

刘伯温诚恳地说道:"启奏皇上,臣想,既然要查办贪污,就应该一视同仁,从上到下都不能有例外。臣虽然自认为清白,但难免有疏漏之处,与其让别人怀疑,不如主动接受检查。这样既能证明臣的清白,也能显示皇上执法如山的决心。"

朱元璋听了,神色变得复杂起来。过了好一会儿,他才说道:"伯温如此坦荡,朕很欣慰。不过,朕相信你的人品,就不必查了。但你这个建议很好,从今以后,朝中所有官员都要定期报告财产状况。"

朝会结束后,李善长拉住刘伯温,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:"伯温兄,你...你刚才那个举动,简直是...简直是太惊人了!"

刘伯温淡淡一笑:"善长兄,其实我刚才说的都是真心话。我确实希望皇上能够查一查我的账目,因为我确实清白。"

李善长恍然大悟:"所以,你最高明的地方不是会说假话,而是确保自己说的都是真话?"

"可以这样理解,"刘伯温点头道,"如果你本身就是清白的,就是忠诚的,就是有能力的,那么无论怎样表达,都不会有问题。技巧只是锦上添花,根本还是要有真材实料。"

这番话如醍醐灌顶,让李善长对"溜须拍马"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。原来真正的高手,不是靠虚假的奉承,而是用智慧的方式表达真诚的心意。

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李善长开始认真学习刘伯温的技巧。他发现,刘伯温的方法其实可以总结为几个要点:

首先,永远要站在皇上的立场思考问题。不是想着如何说服皇上接受自己的观点,而是想着如何帮助皇上表达他内心真正的想法。

其次,要学会用问题引导思考。与其直接给出答案,不如提出恰当的问题,让皇上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结论。

第三,要善于察言观色,及时调整策略。皇上的每一个表情,每一次停顿,都可能传递重要信息。

第四,要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谦虚和求教的态度。这不仅能满足皇上的虚荣心,还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。

最重要的是,所有这些技巧都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。如果内心不够坦荡,不够忠诚,再好的技巧也会露出破绽。

随着实践的增加,李善长发现自己在朝堂上的表现确实有了很大改善。朱元璋对他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和善,经常主动征求他的意见。

但真正让李善长见识到刘伯温最高境界的,是在半年后发生的一件事。

那是一个春日的下午,朱元璋忽然召集几位重臣到御花园散步。在轻松的氛围中,皇上忽然提到了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:如何防范功臣专权。

"朕最近读史书,发现历朝历代都有功臣因为功高震主而最终败亡的例子。"朱元璋一边走一边说道,"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,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?"

这个话题一出,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。大家都知道,朱元璋提出这个问题,绝不是随意的闲聊,而是有深意的试探。

李善长心中一阵紧张,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。说防范功臣专权很重要吧,等于是在暗示皇上应该对功臣们有所防备,这样会让皇上对大家产生猜疑。说不重要吧,又显得不识大体,没有站在皇上的立场考虑问题。

其他几位大臣也都沉默不语,显然都在思考如何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。

就在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的时候,刘伯温开口了。

"启奏皇上,"刘伯温诚恳地说道,"臣以为,功臣专权的问题确实值得重视,但臣想,在皇上这样英明神武的君主面前,任何人都不可能专权。"

朱元璋听后,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:"此话怎讲?"

刘伯温继续说道:"臣想,功臣之所以能够专权,往往是因为君主昏庸,无法驾驭群臣。但皇上您圣明天纵,洞察秋毫,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您的法眼。在这种情况下,谁敢有非分之想?"

朱元璋点点头,但又问道:"那你觉得,还需要采取什么具体的防范措施吗?"

这个问题更加尖锐。如果说需要防范措施,就等于是在暗示现在的功臣们有问题;如果说不需要,又可能让皇上觉得他不够警觉。

刘伯温略微沉思,然后说道:"臣想,最好的防范方法不是限制功臣,而是让功臣自觉地忠于皇上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关键在于皇上的德治。"

"德治?"朱元璋来了兴趣。

"正是,"刘伯温解释道,"古语说'得人心者得天下',如果皇上以德服人,以恩感人,功臣们自然会死心塌地地追随皇上。这样一来,不仅不用担心功臣专权,反而能够让功臣们更好地发挥作用。"

朱元璋听了,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:"伯温说得好!朕正是这样想的。只要朕以诚待人,以德治国,何愁功臣不忠?"

说到这里,刘伯温又补充道:"而且,臣想,我们这些做臣子的,也应该时刻反省自己,确保自己的言行都对得起皇上的信任。臣常常在想,皇上对我们如此恩重如山,我们除了尽忠职守,别无以报。"

朱元璋听了这番话,对刘伯温的态度更加亲近了。他拍了拍刘伯温的肩膀,说道:"有你们这样的忠臣,朕还有什么好担心的?"

就这样,一个本来可能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危险境地的话题,被刘伯温巧妙地化解了。他不仅没有让朱元璋觉得功臣们有什么问题,反而强化了皇上对自己英明神武的认知,同时也表达了所有功臣的忠诚之心。

散步结束后,李善长拉住刘伯温,敬佩地说道:"伯温兄,刚才那番话,真是化险为夷,妙到毫巅!我现在总算明白了,什么叫做真正的高手。"

刘伯温谦虚地笑道:"善长兄过奖了。其实我刚才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。皇上确实英明神武,确实恩德深重,我们确实应该忠心耿耿。我只是把这些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已。"

李善长若有所思:"所以,你最厉害的地方不是会编造漂亮话,而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真话?"

"可以这样理解,"刘伯温点头道,"真正的说话艺术,不是虚假的奉承,而是智慧的表达。当你的内心是真诚的,当你的立场是正确的,当你的目标是善良的,那么技巧就成了帮助你更好地表达的工具。"

这番话让李善长彻底明白了刘伯温"溜须拍马"技术的精髓。这不是一种低级的奉承术,而是一种高级的沟通艺术。它的核心不是欺骗和迎合,而是理解和引导。

又过了一段时间,李善长在实践中对这些技巧有了更深的体会。他发现,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,不仅在朝堂上更加游刃有余,在与同僚的交往中也更加和谐。

有一次,几位大臣在私下聚会,谈到了朝政的一些问题。有人抱怨工作压力太大,有人抱怨皇上要求太严,还有人担心政策的可行性。

以前遇到这种情况,李善长往往不知道如何回应。说同情吧,显得不够忠诚;说不同情吧,又显得不近人情。

但现在,他学会了刘伯温的方法。他既没有附和抱怨,也没有严厉批评,而是说道:"诸位的辛苦朕都能理解。确实,皇上对我们的要求很高,工作压力也很大。不过,我想这也说明了皇上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。能够为这样英明的君主效力,为这样伟大的事业奋斗,其实是我们的荣幸。"

这番话既承认了大家的困难,又引导大家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,在场的人都觉得很有道理,对李善长的印象也更好了。

后来,有人私下问李善长:"李大人,你最近说话的水平提高了很多,有什么秘诀吗?"

李善长笑而不答,心中却对刘伯温更加敬佩。他明白了,刘伯温教给他的不仅仅是说话的技巧,更是做人的智慧。
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李善长和刘伯温都在朝堂上表现出色,深得朱元璋的信任。而李善长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既有能力又有智慧的大臣,为大明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有一天,李善长和刘伯温在私下聚会时,李善长感慨地说道:"伯温兄,这些年来,我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。不仅是说话的技巧,更是做人的道理。"

刘伯温微笑着说道:"善长兄,其实我们都在不断学习和改进。朝堂如战场,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。只要我们保持真诚的心,运用智慧的方法,就一定能够做好我们的工作。"

李善长点点头:"确实如此。现在我终于明白了,真正的'溜须拍马'不是低级的奉承,而是高级的艺术。它需要智慧,需要真诚,需要技巧,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。"

刘伯温深表赞同:"正是如此。在皇上面前,我们要做的不是讨好,而是服务;不是迎合,而是辅助;不是欺骗,而是引导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发挥作用,才能对得起皇上的信任,对得起百姓的期望。"

两人相视而笑,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理解和认同。他们都明白,真正的忠臣不是那些只会说"是"的人,而是那些能够用智慧和技巧帮助君主做出正确决策的人。

多年以后,当李善长回忆起这段经历时,他深深感谢刘伯温的教导。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说话技巧,让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站稳了脚跟,也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大臣。

而刘伯温的那些"溜须拍马"技术,也被证明不是什么阴谋诡计,而是一种高超的沟通艺术。它们的目标不是个人的升官发财,而是更好地服务君主,服务国家,服务人民。

这就是真正的智慧: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玩弄权术,而是为了更大的目标而运用技巧。在这个意义上,刘伯温的"溜须拍马"技术确实是炉火纯青的,值得所有人学习和敬佩。

真正的说话艺术不在于虚假的奉承,而在于智慧的表达。刘伯温之所以能够在朝堂上游刃有余,关键在于他将真诚、智慧和技巧完美结合,既维护了君臣关系的和谐,又确保了政务的顺利进行。他的"溜须拍马"技术炉火纯青,正是因为它建立在正确价值观和高尚品格的基础上,这样的境界确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