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达娱乐
韩国教授警告:全世界只有韩国看不起中国,但中国眼里却没有韩国
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辉达娱乐 > 新闻动态 >

韩国教授警告:全世界只有韩国看不起中国,但中国眼里却没有韩国

2015年,首尔大学教授金南道在KBS电视台一档名为《明见万里》的节目上,扔下了一句重磅炸弹:“全世界恐怕只有韩国人普遍看不起中国,但现实是,中国人的眼里早就没有韩国了。”

这句话很刺耳,尤其是在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国家。它不像普通的批评,更像是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戳破了一个国家精心维护多年的幻象。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:在如何看待对方这件事上,中韩两国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。

金南道的这番话不是凭空想象。作为首尔大学的知名教授,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,就频繁往返中国,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这片土地。他看到的东西,和韩国媒体上描绘的完全是两码事。

他先聊到了高铁。当很多韩国人还觉得中国制造就是廉价和山寨的代名词时,中国的高铁网络已经铺满了全国,速度快、价格便宜,体验感远超韩国。这种冲击力,对一个长期抱有优越感的邻居来说是巨大的。

然后是商业。他走进中国大城市的商场,发现一个让他尴尬的事实:曾经让韩国人引以为傲的三星、LG,在这里根本不是主角。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中国自己的品牌,以及国际一线大牌,韩国品牌的存在感很低。

就连韩国引以为傲的尖端产业,优势也正在被快速抹平。比如造船业的核心——LNG运输船,中国不仅在技术上追了上来,价格还更有竞争力。这意味着韩国为数不多的技术壁垒,也开始松动了。

说白了,金南道等于是在告诉自己的同胞:别再做梦了,你们对中国的认知,还停留在几十年前。而造成这一切的,很大程度上是韩国媒体的选择性报道,它们宁愿放大中国的缺点,也不愿承认邻居的进步。

要理解韩国社会这种有点别扭的心态,得往回看。历史上,朝鲜半岛长期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,文化、制度都深受影响。这种附庸关系,成了韩国近代民族主义崛起后,心里一根拔不掉的刺。

二战后,韩国靠着“汉江奇迹”一跃成为“亚洲四小龙”,经济上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自信。这种自信很快演变成一种错觉,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“超越”了那个曾经的“宗主国”。为了强化这种感觉,韩国甚至搞起了“去中国化”运动,废除汉字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。

这种心态下,诞生了在韩国非常流行的“三明治理论”:韩国被夹在日本和中国两个大国之间,位置特殊,责任重大。听起来很有危机感,但金南道点破了,这纯粹是给自己加戏。在中国看来,韩国确实是重要邻国,但远没到需要让中国时刻盯着的地步。

这种深植于内心的焦虑感,总得有个出口。当现实中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不再那么明显时,有些人就开始从历史和文化里找补,这恰恰是金南道批评的最尖锐的一点,他认为这是文化不自信的典型表现。

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令人费解的操作: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拿去申遗,说孔子是韩国人,甚至有历史书把丝绸之路的起点画在朝鲜半岛。这些在中国人看来近乎荒诞的行为,其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:通过“拥有”更辉煌的文化符号,来证明自己的独特性和优越性。

金南道的话播出后,韩国网络上的反应也很有意思。谩骂声铺天盖地,“亲中叛韩”的帽子扣得飞快。但这种过激的反应,反而证明金南道说对了。他的话戳到了痛处,让那些靠着虚假优越感生活的人破防了。

那么,在中国这边,大家是怎么看待韩国的?说句实话,大部分人真的不太关心。这种“不关心”,不是轻视,而是双方的体量和关注点完全不同。

“韩流”在中国确实火过,但它更像是一种快消品,是年轻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,从来没有上升到需要全民关注的层面。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公共讨论,被更宏大的事情填满了。

大家关心的是和美国的关系会怎么走,是经济转型期的阵痛,是科技上能不能突破“卡脖子”的困境,是更广阔的世界格局。用个不恰当的比喻,一个正在规划全球战略的公司,不会把太多精力放在隔壁小卖部的经营策略上。

所以,金南道说的“中国人眼里早就没有韩国了”,虽然听着伤人,但却很写实。不是中国人傲慢,而是当你的国家在飞速发展时,你的眼界和参照物,自然而然地就变了。

金南道教授的这番话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中韩两国间深刻的“认知温差”。这种温差,根源在于历史、现实和未来展望的全面错位。

韩国,似乎还沉浸在昔日“亚洲四小龙”的荣光里,习惯性地把中国当成唯一的参照物和竞争对手,在比较中寻找存在感。而中国,早已将目光从周边移开,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舞台和更长远的历史坐标。

一个还在纠结于邻里间的排名,另一个则在思考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位置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实力差距,而是一种格局和视野上的根本不同。真正的自信,是不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证明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