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口区划调整设想:10地缩至6个,郸城入鹿邑升市!
说实话,每次回老家周口,感觉都不太一样。这个地儿吧,在河南排老三,人多地广,粮仓的名头响当当,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也多得数不清。最近几年,感觉老家动静挺大,特别是听说上头在琢磨怎么把咱们这片地方划拉得更合理点,让发展步子迈得更快更稳当。这可不是小事儿,牵一发动全身,经济咋样,日子咋过,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好东西咋保住,都跟这事儿有关联。
你比如,现在大家伙儿聊得最热的,就是关于“淮阳市”这个设想。听着就挺带劲的,对吧?要是真能成,那可不光是换个牌子那么简单。听说琢磨着是把现在的淮阳区,还有挨着的商水、西华、扶沟、太康这几个兄弟县都拢到一块儿。这想法挺有意思的,这几个地方,各有各的拿手好戏。淮阳区这几年势头猛得很,厂子开得呼呼的,听说去年工业这块的增速都冲上两位数了,这在咱们农业大市里可不常见。商水、太康他们,地里刨食儿那是顶呱呱,周口的粮仓,他们出力不小。你想啊,要是真能捏成一个拳头,厂子需要的原料、人手,地里产的东西往哪卖,是不是都能安排得更顺溜?资源不浪费,劲儿往一处使,这新“淮阳市”的份量,在省里肯定就不一样了。
我记得上次去淮阳,走在那新修的大道上,两边厂房确实多了不少。听亲戚说,不少外面的大公司都看中这儿了,跑来开厂,活计多了不少,年轻人也不用都往外头跑了。这地方位置是真不赖,大路小路、铁路线都挺全乎,四通八达的,拉货做生意都方便。这大概也是为啥大家觉得它将来能扛大梁的原因之一吧。
还有一个名字老被提起的,是“鹿邑市”。这个构想也蛮有看头。听说想法是把郸城并到鹿邑县里头,整出一个新的“鹿邑市”来。为啥是鹿邑呢?我琢磨着,鹿邑本身底子就不薄。有网友在网上议论,说鹿邑去年光工业这块的税就收了不少,数额挺大,具体数字咱老百姓记不清,但肯定是个亮眼的成绩单。郸城那边呢,种地是把好手,农业产值也不含糊。这俩放一块儿,一个能搞工业挣钱,一个能稳稳当当产粮,感觉是挺互补的一对儿。
而且啊,鹿邑这名头在咱河南可是响当当的,老城了,历史厚着呢。老子故里就在那儿,这是多大的文化招牌!城里头老建筑、老故事多的是,随便走走都能踩到历史的影子。这种地方,光靠老祖宗吃饭也不行,得想办法让老宝贝焕发新活力。要是真成了“市”,保护这些宝贝疙瘩的劲儿肯定更足,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人来旅游、搞研究。我前年去鹿邑转悠,看到那些古建筑,心里就嘀咕,这么好的东西,可得好好留着。这新“市”的构想,要是能成,对这些老物件儿绝对是个好消息。
当然啦,咱周口现在的基本盘也不能忽视。川汇区,那是市里的心脏地带,政府衙门、大商场啥的都扎堆在这儿。项城市,更是响当当的工业大块头,厂子多,现代农业也搞得有声有色。听说这俩地方去年经济总量都挺大,特别是川汇,盘子不小。它们稳住了,就像家里的顶梁柱,支撑着整个周口往前走。就算将来有了新的“淮阳市”或者“鹿邑市”,它们哥俩的位置依然关键得很。它们跟新设想出来的地方,肯定也得互相帮衬,你有的资源给我用用,我有的路子给你走走,大家一起把周口这块蛋糕做大。
说到底,这些关于怎么调整咱们周口内部格局的讨论和设想,不是图个新鲜名头。它背后琢磨的,是怎么让咱们这上千万人过上好日子。怎么把零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?怎么让种地的、开厂子的都找到更宽的路?怎么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只是躺在书里,还能活起来、火起来?怎么让管事儿的人效率更高,少点扯皮?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难题。
我在外地跟老乡聊天,大家说到这些构想,有的兴奋,觉得老家要大变样了;也有的担心,怕步子太大扯着。这心情我懂,毕竟谁都盼着家乡好,又怕变化太大不适应。但有一点大家是共识的:不变肯定不行。现在这形势,各地都在铆足了劲往前冲,咱周口守着这么大地方这么多人这么多资源,要是还按老样子慢慢来,真就可惜了。
这些调整构想,甭管最后具体怎么落地,方向是好的。它想的是整合,是优化,是把周口多年攒下的家底好好盘一盘,理一理。农业的根子不能丢,那是咱的命脉;工业的翅膀得硬起来,那是奔小康的底气;老祖宗的文化更不能丢,那是咱的魂儿。要是能通过合理的规划,让这几样东西协调起来,互相借力,那周口的前景,还真让人有点小期待。不敢说立刻就能咋样,但至少,是在给未来打一个更结实的地基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