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利用美元优势谋取霸权,各国用人民币反击!美元垄断遭突破
你们平常在海淘付款时,会不会习惯性地选美元?给国外亲友转账,也会默认先换成美元才觉得放心?过去几十年,“用美元”几乎成了跨境交易的“标准选择”,似乎就是这么回事。
最近刷新闻的时候,总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事情,比如印度想用卢比结账搞外贸,澳大利亚在卖铁矿石的时候也开始用人民币收款,甚至连被美国制裁的俄罗斯,天然气的钱也开始认人民币了。
这样一看,美元作为“全球通用货币”的地位,难不成要被撼动了吗?这波“换货币”热潮,到底是短暂的跟风炒作,还是意味着世界货币格局真的要变个脸?
一、怎么连美国的盟友们都开始不用美元了呢?
要是提到去美元化,不只是某个国家瞎折腾,实际上各种类型的国家都在找“美元替代方案”,背后的道理挺扎心的,没人想把“钱的主动权”全交给别人。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罗斯,作为一个能源大国,俄罗斯掌握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份额,过去在做外贸的时候基本都用美元来结算,整体来说还挺顺利的。
之后,美国把俄罗斯踢出了SWIFT结算系统,就好比把用美元做生意的“主干道”给封堵了,而且还冻结了它的外汇储备,那就等于把存放在“美国体系”里的资金一下子锁死了。
没人能坐等不动呀,俄罗斯干脆自己搞了个结算系统,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家的金融机构加入进去了。
最关键的是,他们还宣布用人民币来结算天然气,这一招儿一下子让印度、土耳其这些经常买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,不用再先换美元了,直接用人民币付款,省去了中间的繁琐手续,也减轻了汇率突然变动带来的风险。
令人觉得没想到的是,澳大利亚这个一直和美国关系很不错的盟友,今年竟然在铁矿石买卖上首次选择用人民币进行结算,动作挺“实在”的。
要晓得,铁矿石可是澳大利亚的“经济之根”,每年靠卖铁矿能进一大钱,之前这些买卖基本上都用美元结算,说它在资源贸易里的“主导地位”毫不夸张。
目前,澳大利亚愿意用人民币进行交易,实话说就是“不跟钱过不去”,做生意嘛,哪个货币方便可靠就用哪个,不能因为对方是盟友,就硬扛那些可能出现的风险,保障出口利润才是正经事呀。
像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,今年推出了用卢比进行外贸结算的办法,虽然卢比的国际地位还不算高,用的范围也有限,但传递的信号很明显:他们不想再受到美元“绑架”。
过去做出口贸易,基本都得用美元,一旦美元升息,我们本国的钱就可能会贬值;如果美国继续印钞票,我们国内的物价也可能跟着水涨船高。
现如今用咱们自己的货币搞贸易,虽然规模还不大,但已经是在慢慢放开了,不少新兴市场国家也都抱着类似的想法,只是没有明白说出来。
为什么大家觉得美元不那么“香”了呢?
看到好多国家都开始远离美元了,不免会想:之前大家都信赖美元,怎么现在就变了呢?其实不是别的国家要跟美元作对,而是美国自己把美元那“信用招牌”给砸了。
最让人揪心的还是“钱不保”这个问题,之前各国都愿意把外汇换成美元存着,大家觉得美元有美国的信誉撑着,很稳当,值得信赖。
这些年美国的那些操作,让人都打起了鼓,说冻结别人国家的资产就冻了,说没收就直接没了,根本没啥商量的空间,真是让人觉得挺慌的。
从外面看,阿富汗央行的外汇储备被冻住,原本就苦逼的国家又添了点难题;再仔细一看,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也被锁住了,正常的国际贸易结算都变得困难不少。
这事儿让其他国家都开始琢磨了:今天冻了俄罗斯的财,明天会不会轮到自己?把外汇储备都放在美元里,跟把钱存到那个随时可能关门的银行里,差别还真不大。平时存钱,咱们都懂得挑个靠谱的地方,国家央行也不例外,当然会想办法寻找更稳妥的出路。
最让人难受的是“被割韭菜”这个是,几年来美国老靠印钞票来缓解经济难题,印出来的钱一多,美元就会流向全世界,结果其他国家的物价也会跟着上涨。
再者,美联储一时提息,一时降息,看起来像是在调节美国的经济,其实是在用美元的特殊地位“割”别的国家的韭菜。
比如说之前美元大幅升值,对美国而言,用更少的美元就能买遍全球的东西,但对其他国家,尤其是经济本就脆弱的国家来说,进口能源、粮食的花费一下子就增加不少。有的国家甚至因此陷入了通货膨胀和能源危机的麻烦。
谁愿意一直充当“被割的韭菜”?次数多了,大家都渐渐想办法避开美元,维护自己的利益。
关于美元的主导地位会不会倒塌?
说到这儿,或许有人会觉得“美元快玩完了”,但实际上情况没那么简单,去美元化的脚步确实在加快,不过美元在短期内还挺难被取代的,因为美国还握有几张“底牌”。
美国的整体实力还在,无论是经济、军事实力,还是科技方面,目前在全球依然占据领导地位。
美国的经济总量摆在那里,军费开支和海外军事基地数量远远领先其他国家,芯片和人工智能这些核心领域也掌握着话语权。
货币的霸主地位,实质上靠的还是国家的整体实力来支撑,只要美国的国力没出现明显的变动,美元就还能有“靠山”。
再就是,SWIFT体系的 kontrolo 还没有被取代,虽说俄罗斯搞了自家的结算体系,其他国家也在试图找替代方案,但目前全球大部分跨境支付还得依赖SWIFT,而这个系统的掌控权,主要还是掌握在美国手里。
想彻底摆脱它,不光得耗费不少时间,还得各国齐心协力配合,这事儿可不是短时间内能搞定的,再加上石油贸易还紧紧依赖美元,这点儿因素也得考虑到。
虽然俄罗斯、伊朗等国家开始采用非美元方式结算石油,可目前全球大部分的石油交易依旧还是用美元搞定。毕竟,石油是世界上最关键的能源,只要这块产业还大量依赖美元,美元就还能稳稳地占据着“主角地位”。
就算美元的霸主地位有点动摇,毕竟还没到崩溃的那个点。
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面,就是“多货币共存”了。不是说某一种货币会完全取代美元,而是人民币、欧元这些货币的影响力逐渐增强。各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结算货币,不再仅仅盯着美元一个单一的选项。
第四点,理解这个发展方向比单纯纠结“美元到底会不会倒”要重要得多。
有人会觉得,去美元化就是“大国之间的事”,和自己没啥关系,但其实不然,这里面的变动,迟早会波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比如说海淘和跨境购物吧,以前想买国外的商品,基本都得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,过程繁琐,还要提防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。
要是将来非美元结算变得普遍,直接用人民币就能搞定付款,不用再折腾一通,也能省点额外的花费。
比如说进口商品的价格呀,要是美元波动太厉害,进口的石油、粮食、电子产品的价格可能就会跟着涨跌,要是用多种货币结算的话,能缓解这些波动,物价啊也会更稳定点。
咱们不用去担心“美元会不会倒闭”,反倒应该搞清楚其中的道理:不管用啥货币,关键还是得看它的“安全性”“稳定性”和“实用性”,这才是大家对它的认同点。
要想占据未来局势的有利位置,关键在于谁能坚持信用,不随便借助货币霸权来剥削别人;谁能让货币变得更加方便实用,谁就有机会稳稳站在那个舞台上的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