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媒断言:日本老将F-15J,竟不惧中国歼-20以外所有战机?
2025年,东海海域上空,一架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-15J战机试图逼近中国辽宁舰航母编队。
然而,在未发生任何物理接触的情况下,F-15J的雷达屏幕突然被雪花覆盖,目标锁定功能彻底失效。
飞行员在通讯频道中惊呼“系统遭强烈干扰”,最终被迫撤离任务区域。
这一场景被中国军方内部称为“7分钟电战绞杀”,而背后主导的是中国歼-15D电子战飞机的全频段压制能力。
但令人意外的是,美国军事专家克里斯蒂安·奥尔却公开声称:日本F-15J除了中国的歼-20隐身战机外,无需惧怕其他任何中国战机。
他的观点依据直接源自俄乌冲突中俄系战机的表现——苏-35和苏-30多次被西方防空系统击落,而中国歼-11、歼-16等机型同样继承苏-27系列“血统”。
奥尔曾任美军空军安全部队军官,常驻日本嘉手纳基地,与日本空自交流密切。
他在文章中强调,俄乌战场证明俄制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存在致命缺陷,例如苏-35在高空被AIM-120导弹超视距击落时毫无还手之力。
日本若强化预警体系和数据链支持,升级后的F-15J可凭借美制雷达和导弹优势压制中国非隐身战机。
然而,现实数据揭示的矛盾触目惊心。
日本现役201架F-15J中,48%已超设计使用寿命,机体老化导致零件高空坠落事故频发。
2023年甚至发生因结构疲劳导致的空中解体事件。
尽管日本投入45亿美元启动F-15JSI升级计划,为98架战机换装APG-82雷达和AGM-158导弹,但进度缓慢且成本飙升。
对比中国歼-16,其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400公里,远超F-15J的APG-63雷达160公里范围。
霹雳-15导弹射程达200公里,而F-15J配备的AIM-120B仅75公里。
歼-16D电子战飞机专攻电磁压制,功率强度达F-15JALQ-135系统的8倍以上。
俄乌经验的实际适用性遭到强烈质疑。
中国战机早已脱离“俄制仿品”阶段:歼-16换装涡扇-10B发动机和数字化飞控,多目标跟踪能力提升4倍。
东海实战案例显示,中国体系化作战融合空警-500预警机、数据链和无人机网络,而非单机对抗。
这与俄军缺乏协同的落后战术存在本质区别。
日本国内舆论场同样暗流涌动。
为安抚民众对军事自信的期待,日本政府不得不夸大F-15J能力。
美国媒体亦配合宣传,1945网站曾称F-15J“速度和武器威力独占鳌头”,尽管美军自身计划在2026年退役全部F-15C/D。
这种“技术殖民”依赖导致日本装备自主化率仅12%,连雷达升级都需美国授权。
F-35被日本视为破局关键,63架F-35A和42架F-35B的采购计划正在进行中。
但其雷达反射面积是歼-20的3倍,且数量难以快速形成战力。
与此同时中国歼-20年产能据称达40架,配合歼-16系列已形成数量与技术双重优势。
东亚空权的博弈早已超越单机性能对比。
当美国专家仍在讨论“血统压制”时,中国已构建起隐身战机、电子战飞机和卫星侦察的立体网络。
日本F-15J的“无畏宣言”,究竟是对俄乌教训的深刻汲取,还是体系化代差前的最后自信?
答案或许已写在东海那片电磁雪花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