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徐帅后代,25岁考入清华,2005年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
有人说,“将门虎子不一定擅战”,在政坛和军界,拼爹也许就像一切起跑线上的快捷键。但也有人不服气,认为这些“星二代”其实更不容易,无论做什么总有一双无形的眼睛盯着他们。所以徐家故事刚一,冲突就来了。是元帅家族的特权造就了徐小岩?还是时代和能力成就了今天的他?不少吃瓜群众表示质疑,但要看透这一切,还得从“血与火”中找答案。至于徐向前留下的家风到底是温室的保护壳,还是压力山大的试炼场?让我们慢慢揭开。
20世纪四十年代末,北方大地硝烟滚滚。中原逐鹿,国共决战正酣。徐向前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北方主帅,亲自指挥了太原、平津这样决定性的战役。彼时,他的儿子徐小岩呱呱坠地,光是在地图上找“家”可能都得随战争一路奔波。当时的徐家是战地家庭,时刻面临生离死别的压力。但正是这种压力,成就了他们骨子里“先国后家”的气度。有北京网友回忆自己父辈也曾是军人家庭,“小时候家里没几样新玩意,最常见的是父母叮嘱‘要守纪律'”,这让人对徐小岩幼时的家教有了共鸣:规矩、简朴、责任感,是从小耳熟能详的关键词。也难怪徐小岩后来做事为人都透着一股“实在人”的劲头。
新中国成立,战争的硝烟散尽。表面上,徐家终于能在北京安顿下来,日子好过了不少。可事情真就这么风平浪静了吗?其实不然。真要说起来,这样的家庭背景既是光环也是紧箍咒。有人认为“红二代”得天独厚,做什么都顺风顺水。但也有人发现,这一代人的成长路线和普通人并没有太大不同。北京的寄宿制生活、苦读书本、集体活动,徐小岩依然要像许多普通孩子一样爬格子、做卫生,还得次次考核合格。平静表面下,是父亲的严格言传身教——“要管住自己,别给家族抹黑”。反对者也有声音:“这么严苛,有没有剥夺了他们应有的童年?”但得到与失去,也许向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。
时间来到六十年代末,刚参加完高考的徐小岩,主动响应国家号召,“上山下乡”,成了山东农村的一名知青。你以为他可以直接进大学,未免太想当然。正是在养猪割草、下田学农的日子里,他和身边许多同龄人一样,摸到了社会的脉搏,也看清了“人民”这个抽象名词背后的酸甜苦辣。到了1968年,他干脆选择参军,成了一名朴实的石岛海军战士。军营生活冷暖自知,苦累没人替,花名册上没有特殊通道。很多人原以为“权二代”会有特殊照顾,孰料,他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,夜里风浪中爬绳索、日间5公里负重长跑。“拼爹”在这里根本没市场。精彩在于,这些磨砺成了他人生里最棒的“奠基石”,也让徐家简朴、务实的家风真正成型。
一番历练过后,徐小岩凭借优秀的表现和对科技的兴趣,被保送到清华大学。表面看以为接下来就顺风顺水了,但天有不测风云。在校期间,他既要适应紧张的理论学习,又得赶上“科研攻坚”的大潮。逐渐,他意识到,真正的难题不是考过了哪门课,而是如何学以致用。后来出国深造时,海外的竞争压力更是让人喘不过气来。语言障碍、文化冲突,还有自我身份的认同挑战接踵而来。小到一台汉字显示器的研发,大到国家战略级的技术突破,动辄就是团队上百人夜以继日的测试和失败。每次以为任务要完成,可新难题又冒出来——技术迭代太快,经费资源有限,同类项目国际竞争激烈。更别说国内“能人”之间的分歧:有人坚持自研,有人主张引进外资,争论得昏天黑地。一时间,军队信息化的梦想看似遥不可及。
讲了这么多有人要感叹:“还是红色家族好,资源、人脉全都现成的!”可如果换个角度家世光环就是动力还是压力?要我说,光靠拼爹,可撑不起几十年的军工项目和信息化改革。回头看徐小岩,既不是最会“立人设”那种,也不是最会“借老本”出风头那种。清华、海外、科研所,走来走去,最会什么?最会低调干活。本来家里有个元帅,钱权名利要啥有啥,那为啥还天天扑在电脑前,搞机械、测参数、加班失败?要说他“如鱼得水”,那也真是不厚道了。明明是水深火热里泡大的,实诚人干实诚事,却连朋友圈都懒得发。家风传统说好听是“克己奉公”,说难听点就是“看见别人休假,自己还加班”。这样的“凡尔赛”,我想帮他们点个大大的“假装赞”!
看完徐家父子这段“家风传奇”,小编真心想问:今天社会上关于“拼爹成才”与“靠能力上位”一直吵得不可开交,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?有人认为名门之后都不费力气就能站上高位,家风不过是包装出来的“剧本”,你们认同吗?请投一票——你更认可资源决定一切,还是觉得个人奋斗才最关键?又或者,资源和努力在中国社会其实早就分不开?欢迎留言,你怎么看“星二代们”的成长路,这样的家风传承,究竟是助力还是枷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