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新型导弹射程近 200 公里!印度想购入复仇,歼 10CE 有危机?
2025年7月,乌克兰东部战区散落的金属碎片揭晓俄军新杀器。
苏-35S战机搭载的R-77M空空导弹首次现身战场,梯形尾翼替代了标志性格栅设计,尾部喷口残留的双脉冲发动机药柱印证了俄罗斯宣传的190公里射程。
乌军士兵捡到的导引头残骸上,“9B-1103M-200P”编号显示这款导弹装配了主被动复合制导雷达,
俄军称其性能匹敌美军AIM-120D和中国的霹雳-15。 但战场的真实射程远非实验室数据可比。
R-77M的190公里超远射程标注着“1.5马赫迎头攻击”的小字注释。 按北约标准1.2马赫测试,实际射程缩水到100-120公里。
中国自用型霹雳-15在同样测试条件下突破200公里门槛,连出口版PL-15E都达到145公里实弹打靶纪录。
更让俄工程师头痛的是AESA导引头产能——西方禁运精密电子元件后,俄罗斯每年仅能生产200枚合格导引头,前线苏-35S机翼下挂载的多数仍是旧款R-77-1导弹。
纸面差距不止于此。R-77M沿用机械扫描与电扫混合体制,64单元天线阵列比PL-15E的192单元全固态雷达落后半代。
最致命的短板藏在数据链系统:导弹发射后成为“断线风筝”,无法像霹雳-15那样接受预警机实时指令。
当霹雳-15在万里空域进行三次变轨时,R-77M只能依赖载机雷达照射目标。
2025年5月7日的边境空战至今令印度空军蒙羞。 印军72架战机跨境突袭,反遭24架歼-10CE伏击。
巴方预警机在181公里外锁定印军苏-30MKI机群,歼-10CE全程雷达静默,霹雳-15E导弹在预警机引导下实施“盲射狙杀”。
印军飞行员直到导弹逼近告警器响起才察觉危险,仓皇发射的R-77导弹因干扰坠入山谷,实战射程缩水到30-40公里。
耻辱性溃败让印度将R-77M视为翻盘筹码,采购困境却暴露体系短板。
法国拒绝向印度开放“流星”导弹火控源码,俄方趁机将R-77-1单价抬至180万美元。
印度国产“阿斯特拉”MK2研发16年未见实装,宣传册上“射程180公里超越PL-15”的标语被业内人士讥为“PPT导弹”。
巴铁空军的真正杀招是“KYL-5000预警机+ZKD-03数据链+歼-10CE”的作战体系。
霹雳-15E在飞行中持续接收北斗卫星修正信号,导弹导引头开机前已完成三次航路规划。
5·7空战里这套系统展现出致命效果:巴军电子战部队成功压制印军“阵风”战机雷达,使其无法发射“流星”导弹。
俄制武器的硬伤在协同作战中暴露无遗。
印度空军“天空之眼”预警机使用以色列数据链,俄制苏-30MKI却搭载本国加密系统,“阵风”战机的法国终端又自成体系。
5·7空战中,印军预警机操作员被迫用明语呼叫:“第3中队向11点方向射击! ”
这种原始指挥方式面对巴铁“雷达发现即锁定、锁定即射击”的自动化系统犹如冷兵器对抗火枪。
俄罗斯军工的算盘在军售谈判中显露无遗。 除推销导弹外,俄方强力游说印度采购苏-57生产线,但技术转让协议里埋着陷阱——核心部件仍需俄方供应。
为压制俄印军贸,中国加速向巴基斯坦交付第二批歼-10CE,更破例提供10年免费维护保障。
缅甸空军接装的歼-10CM已形成战斗力,中国工程师正为其升级与巴军同源的作战数据链。
射程400公里的霹雳-21导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第九次试射,这款专为歼-20定制的超远程武器可搭载微型无人机群实施饱和攻击。
在伊斯兰堡的作战研究室里,巴军参谋指着中巴联合演习录像向印度媒体喊话:“5月那次是手下留情,下次导弹会在边境线内启动自毁程序。 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