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告泽连斯基莫再碰瓷中国:没有向俄提供武器,已是莫大的善意!
9月24日,纽约,聚光灯照得讲台上亮堂堂的。泽连斯基面对美媒直言不讳:要是战争停了,他就会主动辞职,不会参加战后选举。听起来挺果断,也挺悲壮,好像英雄的谢幕演出。不过摆开来看,时间安排、利益考量、外界压力都摆在桌上,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突围。
他刚参加完联合国大会,紧接着就和特朗普碰了面。特朗普一句“乌克兰有望夺回所有领土”,让乌克兰面对一个挺有想象空间的目标。接着,泽连斯基把“离任”和“停火协议”捆在一起,话里话外都暗示:只要谈成,他就会马上退,安排了一个“有条件的退场”。这个套路既回应了西方对“民主倒退”的担心,也为和平谈判预留了“政治过渡”的余地。退一步说,即便将来的和平计划涉及到领土让步,责任归咎的人也未必是他。下棋没那么重,但布局挺刁,挺有心机。
别忘了,他这种想法可不是第一次提了。今年2月的时候,他就曾说过“用辞职换和平”或者“用离任换北约入场券”的话。这次,他把条件又搞得更紧了,直接跟停火协议挂钩,把节奏都控制在联合国大会之后,盯上了美方的承诺和俄方的窗口期。节奏把握得很精准。
说到国内的局势吧,压力是真真切切的,看得见摸得着。支持率从战火刚起时的91%掉到62%,虽然仍算高,但那下滑的趋势挺明显。经济方面就更难看了,GDP缩减到原来的一半左右,缩水了53%,六成的能源基础设施被毁掉,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,而是一家家工厂停产的景象,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在冬天取暖的焦虑。战场上对面调动了七十万俄军,后勤补给、兵员轮换、城市防空,全都像洞一样空空洞洞的钱袋在不停开口。美方的援助节奏忽快忽慢,乌克兰这辆车就像在上坡试图启动,油门踩下去,油箱里还剩下多少燃料,谁都不敢随意打包票。
这时候提到“战后离任”,,似乎一下子就藏着三层意思。第一,给对方示弱,谋取更多的筹码。你想啊,我不纠缠不休,愿意为了和平让步,那是不是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、更多的空中防御、更多的财政援助?第二,把责任往未来的政府推,把所有的期待和愤怒都甩给下一届,避免被现任政府绑得太死。第三,稳住内部局势,长时间的战时动员需要一个“止损点”,哪怕只是个心理安慰的“止血贴”。这话,其实就像给心头洒上一片止痛药,缓缓地让人平静下来。
美方反应也挺快的,国务院当场点赞,夸这是一种勇敢的精神。对乌克兰来说,这样的认可能帮他们抵消国内外那些“民主受损”的批评。对美国来说,这也是个姿态上的摆弄:既肯定乌方的牺牲故事,又把主动权牢牢握在手里。说到底,支持的力度和经费的安排,还得听华盛顿的预算怎么走、舆论怎么热起来。
这局面真要说复杂点,不就是各方博弈交织嘛。中国提出了个三步停火的路线图,重在劝和促谈。欧美方面关于“后泽连斯基时代”的讨论偶尔在舆论中冒出来,外媒爆料说美俄在利雅得有过涉及未来安排的会谈,这消息真假难辨,但确实能激起外头的猜想和想象。一对乌方团队来说,这些声音就像是背景的杂音,扯在脑袋里那个灰色的文件夹,那用不用、怎么用、啥时候拿出来,完全是策略的问题了。
9月23日,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到中国,直言不讳地希望北京能出面“促使俄罗斯停止军事行动”。这算是他这个月第四次把镜头对准中国了。他还说过类似的话:“要是中国访问基辅,战争早就结束了。”他的这些表态,把乌方对大国调解的期望摆在了台面上,也让外界感受到一种焦虑摆在头顶上的感觉。
北京的回应挺直白: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一直坚持公正客观的立场,始终在劝和促谈,从危机刚开始那会儿就这么做,大家都明白。这是一份坚持不变的态度声明,懂的人自然明白,无需额外解释。
频频提及中国,既反映出一些人的焦虑,也是在试图增加自己的筹码。把北京放到故事的中心,似乎能多拿一张牌放到博弈桌上,但得注意,这张牌得自己愿意举出来。中国的立场其实挺明确的,推促和平、推动政治解决,路线图都摆出来了,可是不喜欢被道德绑架,也不喜欢被贴标签。比如说,“没有中国,俄罗斯什么都不是”这样的说法,一方面是在夸大中俄关系的紧密,另一方面也可能刺激中国的中立底线。在外交场合,说话就得拿捏好,如果太偏激,轻一点,或称重不准,就会变味。
回头一看俄方那句“拒绝与将卸任者谈”的说法,感觉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死结。乌方说我会退,让你有个台阶;俄方反问你得先退,我才愿意谈;舆论一转,又在质疑乌方把卸任当借口。要是没有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第三方框架来撑底,这个死循环还会继续。无论是伊斯坦布尔、白宫、布鲁塞尔,还是北京,只要哪个地点被拉进来,节奏和重点就会变。乌方在夹缝中找办法:一方面在战场上主动制造谈判的契机,另一方面也试图用政治上的让步换取更高的安全保证。这两条路,都不轻松走。
在这场紧张局势中,美国的作用就像一个调速器,随时能调节节奏。提供的军援、资金和情报,只要拨动其中一个,乌方的感受马上就不一样。特朗普说要“夺回全部领土”,情绪也是炸裂的,但到底拿出多少资源,还得看国会的投票和军工企业的生产安排。泽连斯基把政治过渡和美国的承诺绑在一起,就像打赌一样,期待美国会继续加码投入。赌赢了,说不定在战场上就能把握住一个机会;赌输了,就得担心被说成“说得空夸夸其谈”。
中国这边,已经把路线图摆在桌面上了,强调的还是停火、对话和政治解决的路线。乌方把中国拉到故事的核心,倒确实能扩大“和平架构”的想象空间,但同时也是在试探彼此的底线。北京绝不会被轻易牵着走,也不会照别人的剧本随意演。推动和谈的事儿肯定还会继续,只不过下一步怎么走,还得看各方的诚意和各自的空间有多大。
这次“战后离任”的说法,倒真像一个多功能的工具箱,用在不同场合各有用处——内部稳定情绪,外部争取支持,试探俄方底牌,也给西方回应批评。虽然每个用法都不能百分百确保奏效,但合起来,倒也能为乌方争取一些喘气的空间。可问题在于,俄罗斯把“即将卸任”的标签当作不可靠的信号,这让谈判的钥匙似乎开不了门。除非出现两种情形:要么是战场上的局势出现足够大的转折,逼得对方重新衡量;要么是有一个多方认同的第三方框架撑腰,把“签约对象”个人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