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庶离开刘备真相曝光,背后隐藏刘备的惊人秘密
三国时期群雄争霸,人才辈出,徐庶正是其中一位才智出众的谋士。他曾经效力于刘备和曹操两位枭雄,而后选择归顺曹营,这一抉择一直引发争议。多数人认为,徐庶离开刘备的直接动因,是为了拯救被敌军俘获的母亲。也有观点认为,促使他作出此举的,另有隐情他在刘备身上发现某些秘密,由此心生失望。徐庶究竟看穿了怎样的隐秘?究竟是什么让他动了去意?值得我们细细思索。
徐庶的出身颇为普通,年幼时本是无名的农家子弟,生活简朴平淡。由于偶遇结交了几位志同道合的侠士,他的人生命运由此改变,卷入三国风云。大约在东汉末年时,社会局势动荡不堪,英杰纷纷崛起,徐庶投身草莽之列。然而世事无常,某次冲突中,他的好友与地痞恶徒争执并酿成命案,徐庶和同伴不得不带家人远走他乡,躲避追捕。
为逃避追兵,徐庶伪装成流浪乞丐,四处迁徙。一次被官兵认出,锒铛入狱,命悬一线。幸而旧日兄弟奋不顾身闯入牢狱营救,他才幸免于难。这段生死未卜的经历,使徐庶幡然醒悟:命里似有安排,应当投身大业,发挥所长。
不久,刘备在新野筹建义军,徐庶闻讯便投奔麾下,从此参与权谋之事。凭借灵活头脑与深厚学识,他很快获得刘备赏识,被任命为军中谋士。刘备为其物色人才,诸葛亮因此进入徐庶的视野;谁料此举竟成为后来情势剧变的起点。
徐庶举荐诸葛亮本是出于为公之心,却没想到诸葛亮一经受用,智略超群,很快独领风骚。刘备对诸葛亮愈发倚重,几乎事事依赖其决策。而徐庶即使提出合理建议,也难以得到采纳,渐渐被边缘化。所提意见未加重视,职位虽高,实权却被架空。更尴尬的是,诸葛亮对徐庶颇多防范,二人关系表面融洽,内里却暗藏较量。
对于性格内敛、谦逊的徐庶来说,面对日益强势的诸葛亮,他选择避让,不愿与之争锋。可是刘备并未察觉属下的困境,也未出面协调局面。日积月累,徐庶的心便逐渐冷淡下来。在军中不再积极谋划,面对主公的问询,也只是例行答复,不复以往用心。
曹操大军自北而来,形势骤变。徐庶的母亲在混乱中被俘,徐庶痛心疾首,无力自救。但正是这个危急关头,也给了他离开刘备的契机。曹操随即派人游说,表示只要徐庶能帮助自己、动摇刘营军心,便可保证其母获得宽恕。面对两难,徐庶终于决定离开。他之所以毅然做出选择,不能只看表面,更需探究他对刘备的失望之因。
最初,刘备曾向徐庶坦露心迹,希望恢复汉室,光复中原。身为汉族士子,徐庶自然赞同这样的理想。然而时日渐久,他观察到刘备真正的心思,早已超出恢复大汉的范畴,更有自立为王的野望。刘备对权力的渴望渐渐显露,对反对者施以重手,对旧臣遗老漠不关怀,对异己特别严苛。刘备对于外族策略亦让徐庶倍感为难。早期他提倡包容一切民族力量,但一旦异族转而反对,则采取高压手段,不惜泯灭人道底线。对于信奉仁爱、公正的徐庶而言,这样的行为难以原谅。
徐庶在军中多次劝谏,希望刘备宽以待人,实行仁政。只可惜这些声音常常被忽视,丝毫未得到主公重视。失望之下,他动了离开的念头。东方失意,西方自有归宿。他暗自盘算,若能归顺曹操,也许有望扭转乱世,阻止刘备进一步堕落于权力的深渊。
他离开之后,刘备军中群情激荡,对徐庶痛恨难当。反观曹操,对徐庶则十分重视,任以要职,让其展现才智。徐庶凭借丰富的经验,协助曹军与刘备对峙。两军相遇,战事升级,刘备军士将徐庶视为叛徒,痛声指责,曹军则将他奉为座上宾。
初时两军战局胶着,随后曹军依仗兵力优势逐步形成包围,刘备军形势转危。队伍接连折损,士气低落,一度面临覆灭灾难。雪上加霜的是,刘备的部下甚至有人投奔曹营,局势愈加艰难。
正当刘备被困绝境时,一支意想不到的援军突然杀至,解救了刘备大军。率领这支部队的,正是徐庶。虽然徐庶已转身他门,却仍记挂昔日情谊。在关键时刻,他安排援军,保刘备脱险。
再次相见,徐庶单骑下马,亲自向刘备陈述自己过往行径的原因。他直言不讳地劝刘备抛弃个人野心,回归正道,共同抗击曹操。刘备面对旧日心腹的坦言,一时间愕然,内心动摇。经过徐庶的反复开解,渐渐意识到自身的顽固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,终于同意与徐庶重归于好,同心抗敌。
徐庶自此留在刘备麾下,再次协助主公征战四方,屡建奇功,最终官拜太保,成为重要谋臣。至于他日后是否始终真心效忠刘备,抑或不过权宜之计,已无从得知,成为留给后人无尽想象的话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