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云山奇袭到华川设局:吴信泉用两招让美军记住,打仗原来可以不按套路
1951年3月,朝鲜华川那地方,正处山谷里头,冰雪刚化没多久。美军陆战一师钻了进来,结果这儿部队想动都费劲,送补给的线也断了,整整七天愣是没往前挪一步。没遇上啥激烈的仗,也没听见多少枪响,可战线就这么被死死卡住了。
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,稳稳坐在高地上,没让部队动手,反倒下了命令炸堤放水,弄出洪水来,把敌人困在谷底。李奇微接到报告,嘴上说得挺冷静,眼神却直愣愣的。“打仗还能这么玩?”
其实早在四个月前,云山那一仗,吴信泉就已经让“美军常胜师”吃够了苦头。云山那回算是试探,华川这回就是收网了。他没动手,敌人却败了。
云山首战:美军王牌栽了跟头
1950年10月19日晚上,志愿军第39军第一批部队偷偷渡江进了朝鲜。军长吴信泉在前线盯着,部队白天藏着晚上走,23日就到了指定的集结地,准备打第一仗。26日,志愿军总部下了命令,要围歼云山的守敌。
云山在朝鲜平安北道,地方不大,地势复杂,三面都围着山。在这儿驻守的,是美骑兵第1师第8团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02团。这是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头一回亮相,任务清清楚楚,目标明明白白。吴信泉到现场查看后,决定让116师主攻,115师和117师从东西两边包抄,三面一起打。
10月30日,志愿军司令部批了这个方案。进攻时间定在11月1日19时30分。可当天下午3点,前线观察员报告说:敌军的机械化装备有要撤退的迹象。吴信泉当机立断,让部队提前进攻。
炮兵火箭营先开了火,几十发火箭弹一下子就把云山外围给盖住了。116师正面猛冲,突破了防线,117师和115师绕到后面,直接插到敌人腰眼上。到了夜里,云山城区一片火海。志愿军士兵趁着黑夜突袭,跟敌人在巷子里肉搏,用手榴弹爆破,一层一层往敌军核心阵地推进。
到当天夜里11点,云山外围全给收回来了。战斗中抓到的俘虏里,第一次出现了外国面孔,审了之后才确认,对手竟然是美骑兵第1师第8团。这个团被美军吹成“从没败过”的王牌,历史能追到华盛顿建军那会儿,还是总统亲卫团的核心部分呢。
消息传到志愿军总部,彭德怀马上下令:彻底消灭这股敌人!还让第40军配合着打。接下来的两天两夜,志愿军三个军围着打,全面歼灭敌人。云山城区里剩下的敌人被挨家挨户清除,不少美军扔了武器就跑。
战后统计,志愿军缴获了一大堆美制装备,云山战役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。吴信泉在志愿军头一回跟美军实战中,就拿下了王牌部队的主力,给全军开了个好头。
云山之后,李奇微把39军列成了重点防范的部队。吴信泉这名字,头一回出现在美军的战略分析报告里。敌人记住了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,可他们还没见识过他那全能的指挥本事呢。
华川布局:吴信泉为啥敢按兵不动?
1951年2月17日,志愿军进入了全线运动防御阶段。志愿军总部明确说了:用空间换时间,靠防御来掩护主力集结。39军从第一梯队调到第二梯队,负责断后的任务。彭德怀调兵遣将,安排第三、第九、第十九兵团从北往南集结,准备春季反击。
吴信泉接到命令后,完成了洪川到春川一带的防御任务,接着就往华川撤退。华川这地方,谷底封闭,山又高路又窄,地形复杂,进出都不方便。部队到了之后,他立马组织人勘察地形,拿出了方案:
“不设传统的防御阵地,不跟敌人拼火力,利用水源设障碍,靠着地形埋地雷。”
在高地驻兵防守,谷底布置哨兵,水库里蓄满水,这哪是撤退啊,分明是设了个局。吴信泉判断敌军打算用机降包围,再配合地面部队推进,断志愿军的后路。于是他让工兵部队在好几个爆破点埋了炸药,预先准备好炸堤,就等敌军进谷了。
华川这一线是志愿军最后的防线。要是敌军猛攻,肯定会打乱整个部署;要是敌军行动迟缓,就能给咱们争取战略时间。吴信泉不赌敌人会怎么反应,他选择自己掌控战场节奏。
敌军那边,李奇微已经重新夺回汉城,开始实施“撕裂行动”计划,想分割志愿军的纵深部署。陆战一师作为核心推进力量,从南线插进了华川。他们以为志愿军主力已经撤了,李奇微命令全师往北进,想在三八线前形成控制带。
部队进了华川,地面侦察没见到志愿军主力,空中监视也说没多少目标。美军真以为39军已经转移了。吴信泉设下“空营计”,让敌人判断失误、轻敌冒进,一个劲往深处钻。
这时候,高地上全是咱们的侦察兵,谷底埋好了爆破装置,水坝也蓄满了水。仗还没打起来,网已经织好了。李奇微压根没察觉,这片山谷已经不是战场,成了个陷阱。
吴信泉部署完之后,部队安安静静驻守在高地上,等敌人钻得够深,就找机会引爆。没吹冲锋号,也没下进攻令,可整个山谷,已经成了一个水中陷阱。战局就等着倒计时了。
水淹七军:不是打败你,是让你自己困死
1951年3月初,陆战一师整个部队都进了华川山谷。路上全是泥,装甲车老打滑,山道弯弯曲曲,补给也跟不上。刚下过一场春雪,地上化得泥泞不堪,车辆陷在泥里动弹不得,队伍只好分成一段一段往前挪。吴信泉一看时机到了,下令炸水坝。
爆破点一响,山水一下子就冲了下来。封闭的堤口被炸开,洪水从高处往谷底猛灌,山涧变成了河,低洼的地方成了水塘。敌军的前进路线被水切断,营地只好往高处挪,车辆泡在水里,通讯也断了,重装备全陷在泥沼里。
志愿军一枪没开,美军自己先乱了套。空投不管用,直升机落不下来,补给线断了,士兵困在谷里没辙。李奇微接到报告,让空军支援,可华川山谷这时候天气突变,连着三天大雾,空中支援全取消了。
整整七天,美军陆战一师被困在华川谷底,动都动不了。士兵步行求援也没结果,弹药供不上,军心也散了。第39军主力稳稳守在高地上,全程没跟敌军接触。水位一个劲涨,敌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。李奇微调了好几次兵都没用,最后只好下令全线后撤。
七天后,敌军从原路撤退,损失了好多车辆装备,士兵伤亡超过一千人。这一仗志愿军没一个伤亡,就靠着水势和地形完成了战略围困。美军战史上把这称为“最耻辱的被动挨打”,李奇微自己也承认:“打仗还能这么玩?”
吴信泉这一仗没跟敌人正面打,却达到了战役目的。给主力兵团争取了七天的机动时间,掩护了运动防御的转移部署,拖慢了敌军推进的节奏。
华川这用水打的仗,颠覆了传统的战争理念。战场不在枪口下,而在脚下;胜负不是靠冲锋,而是靠等待。志愿军第39军用智慧联合自然力量,赢了一次战略阻击。
七天七夜,没打一枪,敌人却一步也动不了。吴信泉把战术从教科书里拉出来,把美军拽进了现实的泥沼里。李奇微遇到这招没辙,留下那句感慨,也算是明白过来了。#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