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毅谈田中心:人家打的是先进篮球,中国女篮只有李梦能这么打
更衣室里静得可怕,张子宇把毛巾狠狠摔在地上,水花溅到韩旭鞋上。
这位两米多的姑娘眼眶通红,刚才那场比赛像场噩梦——她拿了18分,可每次进攻要花8.2秒,日本队那群小个子早跑没影了。
韩旭盯着战术板发呆,上面还写着"往死里凿内线"几个大字,现在看着就像个笑话。
解说席上杨毅直嘬牙花子:"好家伙,人家田中心才1米72,愣是扔进去5个三分球,跟玩投篮机似的。"数据统计表上那行数字格外刺眼:日本队三分球28中12,中国队全场快攻得分只有6分。场边技术代表小声嘀咕:"这年头还玩站桩中锋,跟拿大哥大玩吃鸡有啥区别?"
青训基地的墙上还挂着"得内线者得天下"的标语,可国际篮联去年就发了报告,三分命中率每提高1%,胜率能涨6.8%。有个省队的教练更绝,直接下令"后卫不准投三分",美其名曰要发挥内线优势。去美国特训的苗子95%都被塞进内线组,把人家外教都整不会了:"这些孩子练的还是篮球吗?咋投篮姿势跟看老录像带似的?"
李梦坐在替补席上啃指甲,想起自己16岁那年的事。教练指着她鼻子骂:"1米9的大个不去篮下要位,整天飘外线浪投,你以为你是库里啊?"要不是她每天加练500个三分,现在估计在哪个厂队打替补呢。更衣室角落里,几个U19的姑娘正比划着背身单打动作,看得她心里直发苦。
东京奥运会上,平均身高1米78的日本女篮愣是用五小阵容把澳大利亚那群女金刚防得找不着北。人家田中心初中就跟男篮练折返跑,高中联赛三分出手占全队48%,这培养模式跟开了外挂似的。反观咱们某些青训营,还在用尺子量骨龄选材,12岁孩子每周三分训练量连人家三分之一都不到。
赛场大屏幕上正在回放田中心那个超远三分,球刚离手她就转身庆祝了,这份自信看得人心里发酸。技术台那边传来消息,张子宇的防守覆盖半径数据至今没测过,而WNBA对2米以上中锋的要求是6.5米起步。观众席上有老球迷直摇头:"这不就跟开着坦克跟无人机打仗似的,看着唬人,真打起来全是活靶子。"
场边记者抓拍到有趣一幕:日本队教练在战术板上画了个火箭升空的图案,中国队教练组还在研究怎么把球吊进内线。社交媒体上已经炸锅了,有网友调侃:"建议中国女篮改练铅球,反正都是往圈里扔。"更扎心的是某篮球论坛的投票,85%的球迷认为现有青训体系培养不出第二个李梦。
器材室里传来"砰砰"的运球声,几个青年队后卫在加练,他们教练刚说了:"谁再投三分就滚去练举重。"场馆外墙上贴着"雏鹰计划"的海报,上面清一色都是大高个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选排球苗子。有个小球员偷偷跟家长说:"我想学库里那样投三分。"家长赶紧捂住他的嘴:"可不敢胡说,教练说了那都是歪门邪道。"
赛后的技术分析会上,视频分析师把中日两队数据投在墙上。日本队平均每次进攻只用4.3秒,中国队要8.6秒。有个助教嘟囔:"要不咱们改打24秒违例算了,反正也快不起来。"更衣室里的气氛更凝重,老队员看着张子宇欲言又止,这姑娘今天光折返跑就跑了二十多个来回,累得小腿都在抖。
看台上几个球探交头接耳,他们手里的报告写着:田中心的三分热区覆盖整个半场,张子宇的进攻范围集中在三秒区。有个戴棒球帽的经纪人直叹气:"现在WNBA球队选人,中锋没三分能力连试训机会都没有。"大屏幕上正在播放日本小学联赛画面,那些小不点们个个都在投三分,有个红头发的小姑娘甚至刚过半场就出手了。
场馆走廊里,几个基层教练正在抽烟。穿红衣服的那个说:"明年选材标准又提高了,12岁不到1米7的直接淘汰。"旁边戴眼镜的接话:"我那有个苗子三分准得很,可惜才1米68,只能劝他改行打羽毛球了。"更衣室突然传来"咣当"一声,不知道谁把战术板砸了。
本文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,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低级趣味或者违反规定的内容存在。要是发生了侵权的事情,就赶紧联系我们,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