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剿共”到“合作”:赵荣声与卫立煌的秘密较量与人生转折
在上世纪那个风云变幻、英雄辈出的年代,他出生于安庆。父亲是著名教育家赵纶士,曾与陈独秀等革命先驱保持密切联系。这个年轻人叫赵荣声。
1935年,赵荣声考入燕京大学法学院。谁曾想,一场“九一八”事变像一记重锤,把他的人生狠狠敲进了泥潭。从此,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写。
就在轰轰烈烈的“一二·九运动”席卷北平之际,赵荣声果断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地下战线上的一员“特工”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奔赴山西临汾,加入丁玲领导的“西北战地服务团”,担任通讯员。
那时候,他既要面对敌人的炮火,又得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。
身处暗战最前线,生活就像一部悬疑大片:每天除了“打仗”,还得“打”那些复杂的政治局势。
用他的话来说,战场上“也能笑出声”,真是“战火中有幽默”。
一、巧遇“剿共能手”——赵荣声的“奇遇记”
一次春节前夕,丁玲告诉赵荣声:“有个特殊任务,要你去写一篇报道。”这任务的主角是国民党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,将代表蒋介石向朱德拜年。
赵荣声心里暗想:“卫立煌?那可是蒋介石的‘五虎将’之一啊,写他个报道,是不是‘叛变’?”但党性让他明白:抗战大局比个人情感更重要。
于是,他写了一篇题为《西线上的一个盛会》的报道,发表在党的秘密刊物《群众周刊》上。文章犹如一剂“和谐剂”,让卫立煌对“八路军”刮目相看。
“八路军真是人才济济,不仅能打仗,还能写文章。年轻人都跑到他们那边去了。”卫立煌暗自感叹。
此时,卫立煌的部下刘毓珩认识了赵荣声,得知他也是安徽人,便建议:“让他当我们的总司令部秘书吧。”这可是“卧底”大显身手的黄金机会。
起初,赵荣声犹豫:这是不是“卧底”的节奏?但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的劝说下,他意识到:
“这是争取国民党高层合作的绝佳契机。”于是,1938年春,他被任命为少校秘书,来到卫立煌身边。
二、暗中“铺路”——赵荣声的秘密工作
在卫立煌司令部,赵荣声发现这位将军性格直率、实在,喜欢听故事、讲笑话,也愿意听听党的思想。他开始利用这个平台,暗中宣传党的政策,逐渐成为“秘密的桥梁”。
他招募了一批来自北平流亡大学、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的学生,组建了“战地工作团”。
为了行动隐蔽,这些“秘密党员”们彼此谁都不知道谁的身份,就像一场“谍战真人秀”:谁可能是卧底,谁又可能是卧底的卧底?
他们在战火中建立了秘密党支部,得到林伯渠的支持:“可以先组建,归我联系。”
这场地下“谍战秀”持续上演,每个成员都像“暗影中的忍者”,在暗中为革命默默无闻地工作。
三、巧遇“毛泽东”——卫立煌的“延安之行”
1938年春,卫立煌准备从晋南中条山转移,犹豫是否取道陕北:怕引起蒋介石的怀疑。赵荣声劝他:“取道陕北,有机会见毛主席。”
“战事紧张,没时间去延安。”卫立煌犹豫。
“只要一两天,听听毛主席的意见,日后想再去延安就难了。”赵荣声坚持。恰巧,蒋介石发出电报,召卫立煌赴洛阳开会,他便决定“冒险一试”。
4月17日,卫立煌抵达延安。城内悬挂“加强国共合作”“团结抗日”的标语,迎接他的队伍里,有滕代远、肖劲光等革命前辈。
他与毛泽东会面,赞赏:“八路军打得非常好,我敬佩。”毛泽东笑着说:“我们要沿着这条路继续走。”两人话不多,但话里有话。
毛主席还提到缺乏弹药和医疗器械,卫立煌答应帮忙催促,双方很快达成了“合作共赢”的共识。
午餐后,卫立煌前往二十里铺慰问受伤的林彪,途中叫停队伍,凑钱为林彪送礼。只凑到600元左右,觉得不好意思:“没给林彪送点礼,太不像话。”
赵荣声提醒:“解决枪弹和医疗用品,比送礼更重要。”卫立煌点头:“你说得对。”于是,他立即下令采购弹药,确保部队供应。
虽然蒋介石的“反共、限共”政策让物资紧缺,但赵荣声巧妙催促,终于保障了军需。
四、思想转变——“虎将”逐渐“变色”
从延安回来后,卫立煌夜晚常常与赵荣声长谈,深受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的影响:“要打败日本,就得学延安的战法。”
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微妙变化,不再是那个“剿共”的“铁腕将军”。蒋介石想让他领导晋东南党政军机构,实际上是要“制衡”共产党。
赵荣声劝他说:“此举不妥,抗战关键时刻,割阎锡山一块肉不利于团结抗日,还会降低你的威望。”
卫立煌犹豫了,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。一天夜晚,他问赵荣声:“我加入共产党,靠谱吗?”
赵荣声虽激动,却坦率答:“我还不清楚,你去找林伯渠问问。”
他交给卫立煌100元路费,让他秘密前往西安拜访林伯渠。
五、天平摇摆——“党派”与“个人”的抉择
在林伯渠的分析下,赵荣声得出结论:卫立煌的目标太大,加入共产党未必对国家有益,更可能自掘坟墓。
他建议:“你应争取成为真正的革命国民党员,践行孙中山的主张,这比加入共产党更符合国民党的利益。”
随后,他被中共地下党员密信邀请,前往渑池会见刘少奇。
刘少奇直言:“你要挖蒋介石的墙角,难度很大。军中资源都是蒋的,卫立煌也是蒋的台柱,搞不好反而帮了蒋的忙。”
赵荣声听后,心头一紧:“看来,保持中立,暗中为党工作,才是最稳妥的选择。”
他严格执行中央指示,调整策略,停止秘密组织,转而暗中为党出谋划策。
六、岁月静好——“卧底”赵荣声的晚年
1941年,中条山战役失利,蒋介石撤了卫立煌的河南省主席职务,赵荣声觉得在他身边“无用”,便请假离开。
新中国成立后,赵荣声转入工会系统,后调到《工人日报》工作,直至1982年退休。
在退休之际,他撰写了大量回忆录,特别是长达三年的《回忆卫立煌先生》,生动再现了卫立煌的思想转变,彰显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威力。
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,许多英雄都在“暗战”中迷失、挣扎,但在关键时刻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。
结语:如何看待卫立煌的“转变”?
卫立煌从“剿共”到“合作”,他的转变是真心实意的吗?还是被时代的洪流推着走?
你觉得在当时历史背景下,一个将军的选择意味着什么?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大势中找到自己的立场?
也许,正是这些在暗影中挣扎、抉择的人,才真正塑造了新中国的基石。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:你最被赵荣声的故事打动的地方在哪里?是不是觉得暗中谋划的英雄,更有味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