硫磺岛战役有多惨烈?11万美军围歼2.3万日军,最后只有1千人投降
要说二战时期最让人咬牙切齿、连今天想起来都头皮发麻的战役,硫磺岛绝对榜上有名。你或许觉得这只是个地图上的小点8公里长,4公里宽但它却硬生生成了美军梦魇。一场战斗下来,有人把这叫成炼狱,不夸张,美军和日军都在这儿经历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血雨腥风。
十一万美军浩浩荡荡海上集结,飞机、军舰、火炮,全套家伙都准备齐了,只为拿下这个小岛,铺路后面对日本本土的攻势。很多人心想,不就两万出头的日军吗?赶紧上一波,打下来收工,兵不血刃。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个个信心满满,跳上登陆艇,还以为能顺顺利利踩上这片黑色火山灰覆盖的沙滩。
可现实疯狂打了他们脸。登岛那一刻,大家还想着“这岛上搞不好已经没人了”,结果没两步,鬼使神差的平静瞬间被撕碎枪声、炮弹、火焰,像地狱之门忽然被打开,从地下、从黑暗里,日军的子弹、迫击炮全方位招呼起来。
原来,硫磺岛的“沉默”压根不是美军想象的胜利前奏,而是最狠毒的埋伏。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,绝对不是什么普通角色。他把岛上地形、火山灰、山地玩得明明白白,甚至提前挖下了一整套地下隧道,把防线埋得又深又密。正面刚?不存在的。他让士兵灵活机动,在地下工事里像幽灵一样穿梭,哪里需要支援就“钻土现身”,让美军抓狂。
美军装备再先进,遇到地下工事一筹莫展,飞机炸也炸不透,火炮一顿猛轰,日军转头钻回地底,再换个出口继续冷枪冷炮。原本想“顺路”登岛,变成了“每前进一步,都要付出血的代价”。不少士兵只能趴在沙滩上苦苦等待,有的甚至一下去就没了消息,难怪美军指挥官都自嘲说:“难的不是地形,而是根本推不动。”
硫磺岛上,战斗成了彻头彻尾的拉锯战而且是带着绝望色彩的那种。日军士兵死也不肯投降,每个据点都打到弹尽粮绝才罢休。有些地方,就为了那一个据点,美军甚至得拉来火焰喷射器硬生生烧过去。想想海滩上倒下的一个个兄弟,没人觉得这是场光荣的登陆,“血染的胜利”才是最真实的写照。
伤亡数字说话最直白。美军约有6821人死于这场战役,负伤者更是两万多,光是冲上滩头那几天,就几乎顶上以往几场太平洋岛屿战斗的总伤亡。日军那边呢?2.3万人守岛,战斗结束后,活下来表示投降的才一千出头。那些坚持到最后的,大多宁死不屈。与其说是守岛,不如说这是绝望中的大战消耗,彻底打光了最后一口气。
折钵山、圆山,这些埋骨之地成了战况最激烈的焦点。有名的美军升旗图,就是在最激烈的攻防中拍下的。但岛上的日军并不因为美军旗帜升上去就认输,反而躲进地下,持续巷战。硫磺岛最终被攻占,不是靠“速战速决”,而是用一寸一寸土地的鲜血换来的。
等美军终于锁定胜局,统计一下才发现自己付出的代价大得离谱。原本想靠这场战斗为进攻日本本土清扫障碍,却换回了无数兄弟的牺牲。那面升起来的星条旗,在大风里就像在呜咽,提醒着每一个活下来的人:胜利从来不是免费的午餐。1000名日军被迫投降,岛上死去大半,这还不包括背后萦绕的阴影和永远无法抹平的创伤。
翻翻二战史,类似的惨烈场面没几个。硫磺岛的仗,不光是美军与日军拼命,更是战争对所有生命的残酷践踏。死亡、牺牲、伤痛,成为这场小岛战争最真实的注脚。如果说美军最后在这儿取得了进攻本土的跳板,代价之重,简直让人唏嘘。
一次岛屿攻防,背后是成千上万的人命账。有人说,这一仗让美军彻底明白,“战争的胜利,往往并没有赢家。”